
助學情:我們究竟還能做多少事情

記者:您二老退休前就開始捐資助學了嗎?
陳:沒有。改革開放后,我在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員大隊任政委。當時附近有兩個很窮的村,我經(jīng)常帶領學員到村里的小學出黑板報、輔導功課、送學習用品。那時候還沒有“希望工程”,不過我知道農(nóng)村的孩子有多貧困,有多渴望讀書。
記者:2000年10月,雅安廬山龍門晨陽希望小學落成,前前后后經(jīng)歷了哪些曲折?
陳:這是我們捐建的第一所學?!,F(xiàn)在看,20萬沒多少錢,但我們剛退休的時候,兩口子工作40年、加起來80年的積蓄也只有幾萬塊錢。從1991年看到“大眼睛”的照片決定捐資助學開始,我們就節(jié)衣縮食,一分錢掰兩半花,不買電器,不吃營養(yǎng)品,一日三餐粗茶淡飯。
1996年,眼看要大功告成了,兒子卻突然因病下崗。一邊要建學校,一邊要管親骨肉,兩個都不舍,只能難為我們自己了。好不容易把兒子的病治好,1999年我又突發(fā)大面積心梗,醫(yī)院連下3次病危通知書。我躺在病床上想,快見馬克思了,我得跟老伴交代一下:遺產(chǎn)捐給希望工程,遺體捐獻醫(yī)學研究。沒想到,馬克思又不要我了,我就堅強地活著,最終湊夠20萬,建起學校。
除了艱苦奮斗,軍人還有個特點就是作風嚴謹、注重戰(zhàn)果、務求實效。在捐助過程中,我們會做調查和隨訪,防止出現(xiàn)豆腐渣工程。2000年建龍門晨陽希望小學的時候,我們前后去了4趟,長途跋涉就是為了查看工程質量。學校也不是建起來就不管了,龍門晨陽希望小學建成十幾年,我們去了二十七八次。在當?shù)卣年P心支持下,這所學校成了當?shù)氐拿?,由最初?00多名學生發(fā)展到今天的1300多名。
記者:捐建兩所學校后,您二老接下來捐建的都是愛心書屋,有什么考慮?
陳:因為國家對基礎教育的投資越來越大,現(xiàn)在你去看許多學校都耗資巨大,很現(xiàn)代化。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校舍雖然蓋好了,但孩子們很少有課外書讀,所以我們就決定捐建書屋。所有的書都是我們自己挑的,最早是買好了提過去,這是笨辦法,現(xiàn)在都是委托書店幫忙代運。

記者:20多年的助學路上,最大的收獲和感觸是什么?
陳:總結我們的一生,前半生是獻身國防,后半生是播種希望。就像把捐建的學校取名“晨陽”一樣,一是與我們的姓“陳”“楊”諧音,二是期盼孩子們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那樣充滿朝氣和希望??粗⒆觽円徊绮绯砷L,我們感到很欣慰。我們之前資助的4個孩子都大學畢業(yè)、結婚了,有的回到雅安當老師,有的在職業(yè)學院做教員,還有一個是單位的愛心天使。個人的生命總有結束的時候,但這種愛心和精神沒有止境,應該一代代傳承下去。
楊:上次電視臺的節(jié)目剪輯了我的話,這次一定要幫我們說清楚,雅安的晨陽希望小學一共花了70多萬,我們出了20萬,剩下的錢有地方政府出的,也有當?shù)厝罕娋璧摹Uf實話,沒有政府、單位和大家的支持,我們干不成這些事。所以,功勞不能都歸我們倆。還有,我們在捐資助學的過程中也受到了教育。比如2001年,我們本來說好要去學校,后來老陳發(fā)病了,必須要做手術,那邊的孩子知道爺爺來不了就給我們寫信。有一封信說:“我聽說陳爺爺病了,就跟我爸爸說我要去北京看陳爺爺,爸爸說我們家哪兒有錢呢?北京好遠的,你就好好學習,陳爺爺高興了,病就好了?!边€有一封說:“陳爺爺病了,我也不能去北京,我就做了一個夢,夢里我?guī)е覀兗业牟嘶廴チ吮本瑺敔敽攘宋业姆涿鬯?,摟著我?!边@些話很天真,讓我們很感動。
記者:接下來二老還有什么計劃嗎?
陳:我去年兩次搶救,今年一次搶救,我們怕時間來不及了,就做了一個大計劃,但是都還沒落實,所以不想多談。
楊:今年我們要抓緊奔一奔,真怕哪一天忽然不行了。他身上有18種器官正在衰竭,我覺得現(xiàn)在的時間太緊迫了。雷鋒說,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我們現(xiàn)在就是有限的生命,太有限了。我們究竟還能做多少事情呢?
(照片由主人公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