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屠夫作戰(zhàn)”變成“懦夫作戰(zhàn)”
第四次戰(zhàn)役第一階段作戰(zhàn),吳瑞林指揮42軍參加橫城反擊戰(zhàn),主要任務是斷敵退路和阻敵增援。僅一天半,42軍便全殲韓第8師3個團、美軍第1師1個營,以及美軍和南朝鮮軍4個炮兵營,共1.2萬余人。
橫城受挫,美軍在受挫之中發(fā)現(xiàn)中朝軍隊的短處——后勤不繼,便再次發(fā)動進攻,不給志愿軍休整時間。第8集團軍司令官李奇微還把進攻作戰(zhàn)命名為“屠夫作戰(zhàn)”,企圖聚殲42軍等。吳瑞林同樣清楚,部隊極端困難,面對美軍的猛烈進攻,不可能完全堅守現(xiàn)有陣地。深思熟慮之后,他命令所部:兵力配置“前輕后重”,火力配備“前重后輕”,“以空間換取時間”,以不多的兵力在前沿陣地與美軍反復爭奪,消耗美軍的時間,遲滯敵人北進速度。吳瑞林還給出了“前輕后重”的具體標準:一線陣地上的團、營、連干部和戰(zhàn)斗骨干一律抽調一半下來,儲備在二線陣地上;一旦一線拼光了,便可迅速重新組織戰(zhàn)斗......結果,李奇微的“屠夫作戰(zhàn)”最終演變成“懦夫作戰(zhàn)”,美軍由瘋狂進攻變成倉皇后撤。
此后,志愿軍轉入防御戰(zhàn)役和鞏固陣地作戰(zhàn)。吳瑞林又想出了疲勞美軍的方法。他指揮部隊晝間抗擊、夜間反擊,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疲憊敵人,讓敵人看不到任何勝利的希望。他還要求42軍開展狙擊活動,組織優(yōu)秀射手、炮手,射擊敵方陣地上暴露的單個目標和小群目標,積小勝為大勝。這一活動迅速地在志愿軍中有效推廣,僅1952年5月至8月就擊斃擊傷敵軍1.3萬余人,猖狂一時的“聯(lián)合國軍”白天在陣地上基本不敢亂動。
1952年10月,吳瑞林輪調歸國,金日成首相再三挽留。經彭德懷批準,吳瑞林留在平壤一個多月與金日成一起研究朝鮮人民軍的建設問題、戰(zhàn)斗經驗總結問題。臨別,金日成親自設宴送行。
而作為當年朝鮮戰(zhàn)場上對手的美軍,則把吳瑞林和他的42軍寫進了陸戰(zhàn)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