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日軍炮擊盧溝橋畔宛平縣城。
歐洲
要大炮不要黃油
納粹將德國納入戰(zhàn)爭軌道
20世紀30年代初,德國遭受世界經濟危機嚴重打擊,經濟凋敝,社會動蕩,政局不穩(wěn)。在此期間,德國法西斯勢力——希特勒納粹黨利用人們的不滿情緒,通過強大的宣傳攻勢和周密的組織工作迅速崛起,于1932年成為議會第一大黨。
納粹黨是以種族主義、民族復仇主義、擴張主義和反對革命為宗旨的極端反動的政黨,其最終目標是顛覆一戰(zhàn)后國際秩序,沖破凡爾賽體系的束縛,建立統(tǒng)治世界的德意志帝國。在經濟危機中,納粹黨大肆鼓吹“砸碎凡爾賽和約的枷鎖”“恢復德意志帝國昔日的輝煌”和德意志種族優(yōu)越論等,并爭取到德國封建容克軍國主義勢力、大資本家及壟斷財團的支持。1933年1月30日,納粹黨上臺,德國進入法西斯專政時期。
一戰(zhàn)后的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進行了嚴格的軍事限制,規(guī)定德國陸軍被限制在10萬人以下并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進攻性武器,不得擁有海軍,不得組織空軍。因此,對希特勒來說,突破凡爾賽和約是構建戰(zhàn)爭體制的關鍵一環(huán)。在提出與英法享受同等軍備待遇遭拒絕后,德國于1933年10月14日宣布退出裁軍會議,后又退出國際聯(lián)盟。1934年8月,希特勒密令在一年內將德國陸軍擴充到30萬人,海軍擴充1倍。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復義務兵役制,建立現代化空軍,公然推翻凡爾賽和約對德國軍隊的限制。6月18日,希特勒與英方簽訂《海軍條約》,德國從此基本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
從1933年開始,希特勒通過制定計劃、政策法規(guī),設立機構,將德國經濟全面強制納入戰(zhàn)爭軌道。1936年8月,希特勒宣布實行擴充軍備的計劃,提出德國軍隊和經濟應在4年內為戰(zhàn)爭做好準備。在納粹“要大炮不要黃油”的口號下,1933到1939年,德國軍需工業(yè)增長了11倍。從1936年到1939年,德國軍火產量是英美兩國軍火總產量的兩倍多。德國構建了較為完備的發(fā)動大戰(zhàn)的總體戰(zhàn)體制。
公然建侵略集團
德意日軸心助推世界大戰(zhàn)
希特勒上臺后,為適應國內全面擴軍備戰(zhàn)的需要,把組織國際侵略集團作為德國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務。具有稱霸地中海野心的意大利是德國爭取的首要對象。
1933年初,希特勒明確提出德國、意大利、日本是“能夠對抗世界威脅的力量”。同年7月,英、法、德、意在羅馬簽署《四國公約》,這是德意相互勾結的一次嘗試。
1934年6月,希特勒與墨索里尼首次會晤。1936年9月25日,希特勒利用意大利因為入侵埃塞俄比亞陷于國際孤立的局面,通過一系列拉攏行動,推動德意聯(lián)盟的建立。侵略目的的一致性使德國贏得了意大利的信任。1936年7月,意大利支持德國吞并奧地利的行為,其后兩國聯(lián)合干涉西班牙內戰(zhàn)。10月24日,希特勒對意大利外長齊亞諾說,德、意要確有把握擊敗英國,奪得世界霸權,就必須建立一個大同盟。25日,德、意簽訂《德意協(xié)定》,建立“柏林—羅馬軸心”。墨索里尼幾天后發(fā)表演說,稱該協(xié)定是歐洲歷史的“新時代”。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德、日《反共產國際協(xié)定》,三國軸心正式形成。1939年1月1日,德、意將該協(xié)定發(fā)展為軍事同盟。22日,德、意締結《德意同盟友好條約》,建立政治軍事同盟,為德、意、日法西斯軸心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初始基礎,加強了歐洲戰(zhàn)爭策源地的構成。
法西斯發(fā)動二戰(zhàn)不是一個國家能做到的,而是由法西斯國家結成侵略集團共同進行的。德、意、日法西斯軸心的形成是二戰(zhàn)爆發(fā)的重要條件,預示著世界大戰(zhàn)的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