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軍欲募華裔雇傭兵填補缺口)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軍這幾年積極推動轉型,從組織、兵力結構、員額到兵役制度的改變,其影響深度與廣度都超過以往,堪稱是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以來變革最大的時期。在臺灣軍事變革中,推動募兵制改革無疑最受矚目,可是臺灣當局推動募兵制極為不順,不少人認為此舉將對臺灣安全帶來“危機”。
正所謂“病急亂投醫(yī)”,據臺灣《防衛(wèi)快門》報道,由于參軍人數與招募人數目標落差太大,近來臺灣“立委”破天荒地建議馬英九當局協助滯留東南亞多國的國民黨殘軍后裔取得“中華民國國籍”,通過修改“國籍法”、以“歸化入籍”的方式吸引這些華裔子弟從軍,緩解軍隊難以緩解島內青年攜筆從戎的“近渴之憂”。
推動募兵制是馬英九當初競選時的重要安全主張,上臺后更是全力推動。但令當初為馬英九設計安全政策的學者們始料不及的是,實際推動募兵制至今,他們顯然高估了當局的政策執(zhí)行力,更嚴重地低估了推動政策所遇到的阻力。事實上,臺灣軍政界最擔心的不僅是募兵制政策一再跳票,更憂心若募兵制最后證明失敗,勢必大幅弱化臺灣軍力,而馬英九所追求的“歷史定位”將在安全領域留下難堪的污點。
如今,無可奈何的臺灣提出用招募殘軍后代頂替軍隊缺額的設想,從目前“立法委員”提出的草案來看,這項提議雖然打著“孤軍后裔回歸”的大旗,但本質上仍是變相的外籍軍團或雇傭兵招募體系,事實上,臺軍過去內部就有出身特戰(zhàn)系統的軍官提出建立專業(yè)外籍軍團的建議,主要理由就是可以不受征兵、募兵并行限制,強化作戰(zhàn)訓練,培養(yǎng)出無論平戰(zhàn)都能直接派上用場,降低“死亡邊際”效應的可用精兵。
事實上,即便是正規(guī)軍的養(yǎng)成也需要長期組織訓練,除資源和時間限制外,建立正規(guī)軍的另一大要素就是足夠的人口,三者缺一不可。時至今日,軍隊專業(yè)分工愈發(fā)精細,許多國家走向全志愿役或“征募并行”的做法并不罕見,甚至是在戰(zhàn)事正酣之際直接向國外招募兵員代打,以求速戰(zhàn)速決。
對于臺灣而言,這些散居在泰國、緬甸、柬埔寨、老撾等東南亞國家的華裔往往有“國民黨情結”,按照一些“立委”的看法,他們既是軍人子弟之后,又刻苦耐勞,為緩解臺灣募兵人數問題大開方便之門,實為兩全其美之事。但擺在臺灣當局眼前的基本問題是就算有殘軍后裔子弟響應,臺軍各級干部是否做好籌建外籍部隊的決心才是關鍵。如果海外青年志愿入伍后發(fā)現整日忙于雜務,而臺灣軍官階層流露出歧視情緒,未能展現領導風范,那么這種速成外籍軍團除了滿足紙上滿編,應付戰(zhàn)備計劃考核外,實際作用令人存疑。
現在臺灣軍方的問題是明知四周風云變幻,卻不能或不愿以此為動力進行徹底改革。相反地,臺灣軍方高層乃至立法機構不求治本之道,只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結果卻是“順不了姑情又逆了嫂意”,反而錯失了改革良機。島內軍事專家寧博指出,國防不能廉價,更絕對無法輕松獲得,如果連專業(yè)軍官都意興闌珊,龜縮不前,要求基層士兵犧牲奉獻恐怕難如登天,至于引進雇傭兵的方案更是“懶人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