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紀念川藏公路通車60周年·川藏線紀行”采訪活動引起過多少人的關注,人們又會如何評價這次川藏線之行,但我有一點突出感受,那就是:新媒體的精彩亮相,使川藏線熱血沸騰。
這是我當解放軍報記者30年第4次穿越川藏線。第一次是1991年“重走當年進軍路”,我和同事沿著當年18軍的進軍路線采寫新聞。那時,稿子寫好后得到郵局用電報發(fā)往北京,一個字0.75元。我們發(fā)電報時,能少寫一個字算一個,為了省錢。以后兩次川藏線之行,雖然都在報紙上開了專欄,但受版面限制,在采寫時還是小心翼翼,字斟句酌,有時為了控制稿件篇幅難免把生動的細節(jié)留在采訪本上,甚至一些鮮活的事例也不得不忍痛割愛。此外,有時候稿子傳回編輯部數(shù)日后才能見諸報端。川藏線上那么多感人至深的兵情兵事,卻無法充分加以宣揚,每每憶及此事都甚為遺憾……
此次上川藏線采訪,解放軍報社成都軍區(qū)分社決心不再留下遺憾,搞一次“全媒體采訪”??梢哉f,川藏線紀行是“車輪上的采訪”:天亮上車,天黑下車,在車輪滾滾中完成采訪、寫作,在兵站休整,夜深人靜時依然要整理采訪筆記,撰寫訴說不完的西部奇路情,天天如此。
雖然我已年過半百,但干得渾身是勁。原因很簡單——采寫的稿件發(fā)回后,不到10分鐘解放軍報客戶端就發(fā)布出來了,而且文圖并茂;只要軍報記者微博更新有關川藏線的報道,頃刻間就會被大量轉發(fā);視頻訪談當天在高原制作,當天就在中國軍網(wǎng)“新鮮出爐”。
文章可以這么寫,記者可以這么當。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圖說、圖解、動漫……漫無邊界的互聯(lián)網(wǎng)給新聞生產(chǎn)提供了無限可能,也給我這個老記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拍照、錄音、攝像,多一樣裝備,多一項技能,可能就意味著比別人多發(fā)回一條鮮活的報道。記者見聞即時滾動更新、網(wǎng)友在線點評如同親臨川藏線,傳播者與受眾心里都是激情滿懷。軍報新媒體平臺“神采飛揚”,眾多網(wǎng)友實時互動,記者端起鏡頭、拿起筆,往往就能夠看見受眾的心臟會因何而加速跳動,就像剛剛扣動扳機的槍手馬上能清晰地看到靶上的彈孔。放開手腳采寫,原汁原味呈現(xiàn)。再走川藏線,新媒體讓我這個老記者采訪得踏實,寫出了激情。
當我走進竹卡,滿腦子都是“竹卡那棵樹”;當我駐足瀘定橋頭,“總有一種親切流淌在心底”;當我握住在邦達兵站干了12年老兵的手,我一下看到了“青春的顏色”……火熱的軍營生活,讓我們永遠不缺激情燃燒的沖動。事實證明,我們已經(jīng)具備了激情充分燃燒的條件: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客戶端、軍報記者微博、微信,以其快捷、生動和多姿多彩,更好地記錄著一支偉大的軍隊、一群偉大的士兵的歷史。作為一名軍事新聞戰(zhàn)線上的老兵,我期待有更多的激情之旅,期待軍報新媒體有更多更接地氣、更加完美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