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軍紀松弛、派系林立與舉國一致、上下一氣
“官本文化”的沿襲導致了晚清政府在治軍肅紀上的松懈怠惰,軍紀松弛、派系林立豈能對抗日本的舉國一致、戮力同心?中國的封建官僚體制孕育了官本文化這個怪胎,歷經(jīng)朝代更迭亦不式微。即使是按照近代軍制成立了北洋海軍,亦難逃脫官本文化的浸漬和沾染,導致軍內軍紀松弛、派系林立。史料中有這樣的記述:丁汝昌“雖為海軍統(tǒng)帥,而平日宿娼聚賭,并不在營中居住”,“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見海軍提督正與巡兵團同坐斗竹牌也”,“所有官兵都攜帶家眷住在陸上,把兵艦當作一個衙門,點卯應糧”,“每北洋封凍,海軍歲例巡南洋,率淫賭于香港、上海。識者早憂之”,“鎮(zhèn)遠、定遠艦上的士兵,常在艦炮上張曬衣褲”。凡此種種,足見當時北洋海軍治軍肅紀上的松懈怠惰。如此之軍隊,豈可御海于外侮。更為甚者,朝廷在選人用人上,也是派系斗爭激烈。李鴻章為使淮軍掌控局面,不是選賢任能,而是大量起用嫡系,排斥其他將領之后黨羽翼。擔任天津軍械局總辦、負責軍需供應的張士珩就是其外甥,其供給海軍的彈藥不合格,許多彈頭并未填裝炸藥、“實有泥沙”,導致日本吉野號中彈竟然安然無損。
除此之外,北洋海軍也難逃當時貪腐之風影響,供應給北洋艦隊的煤本應是上好的優(yōu)質無煙煤,卻因官員腐化導致北洋艦隊用的是劣質的八槽煤,影響動力性且不說,其散出來的濃煙使日本聯(lián)合艦隊早半小時發(fā)現(xiàn)北洋艦隊,贏得了寶貴的戰(zhàn)役準備時間。而在此問題上,日本則完成了由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民族國家”的轉型,通過憲法規(guī)范,帶兵將領沒有保全實力、擁兵自重的制度和心理,反而由于全面學習西方一派新風正氣,軍紀肅然,舉國戮力同心,軍隊上下一氣。清軍與之交戰(zhàn),敗亦在其中也。
3、是作風之弊還是文化之短
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積淀,除了帶來枝繁葉茂的絢麗光彩之外,同時也沉淀了驚人的保守能量,厚重地遮掩了民族文化之短,使之難以在開放求變中散枝開葉、煥發(fā)活力。經(jīng)過清廷兩次海防大籌議和兩輪海軍建設熱潮,歷時20余年,至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時,北洋海軍實力在當時的遠東各國堪稱第一,實力在日本之上。但這種實力只是艦船器物等帶來的戰(zhàn)斗力表象,其軍制、訓練囿于“祖宗成法不可變”,仍然是中體西用、變而不革。這導致晚清政府在海軍建設上的組織渙散、作風漂浮,也直接導致了最終的敗局。
正是從這個角度說,晚清的文化之短,繁育了北洋海軍的作風之弊,進而導致了甲午的海上之殤。我們祭奠這一段歷史,就要從中吸取教訓。文化是“無形的心”,是推動民族發(fā)展的根本。一支軍隊光有器物之利、血性之勇,卻無先進文化導引、務實作風保證,終至飲恨大洋,吞下苦果?!帮L以動之,教以化之”。每種作風的背后都有一段深刻的文化,每種文化也會孕育出一種作風。我們必須形成求真務實、改革創(chuàng)新的文化自覺,發(fā)揚真打實備、真抓實干的優(yōu)良作風,扎實推進軍事斗爭準備各項工作。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科研部理論研究室研究員)
《解放軍報》(2014年03月24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