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的回響
■彭學明
這是于都縣的一個小山溝,寂靜得除了山還是山,除了樹還是樹,除了天還是天,除了綠還是綠。一座座緊密依靠的山和親密相連的綠,在晴朗的天空下,顯得格外的高遠、空闊和寧靜,似乎云朵飄來時,都聽得到聲音。
可就是這樣一個寂靜無聲的小山溝,居然隱藏著一段輝煌的歷史。似乎每一個山頭,都隱藏著一個厚重宏闊的篇章;每一寸土地,都隱藏著一個跌宕起伏的章回;每一棵樹,都隱藏著一個硝煙彌漫的片段;每一株小草,都隱藏著一個詩意盎然的細節(jié)。即便是每一滴露珠和每一絲空氣,都隱藏著歷史的絲絲縷縷、點點滴滴。
這歷史和輝煌,就是在這小小的山溝里,誕生了第一家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中華鎢礦公司。承接這個歷史輝煌的,是于都縣的鐵山垅。
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創(chuàng)辦的第一家企業(yè),是在毛澤東同志的倡導下建立起來的,是毛澤東的大弟毛澤民實施建立的。
贛南鎢礦儲量占全國的70%、世界的60%,素有“鎢都”之稱。1929年,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率領紅4軍主力離開井岡山,踏上轉戰(zhàn)贛南的艱難行程。在贛南,星羅棋布的礦井和黑亮的鎢砂,讓毛澤東深感鎢礦對革命勝利有重要作用。
1930年4月中旬,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4軍主力進駐會昌縣城。毛澤東會見了于都縣盤古山的礦工和靖石農民300余人,并聽取他們匯報。當?shù)弥c會昌交界的于都有豐田、仁風山兩處鎢礦后,毛澤東指示正在籌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國家銀行的胞弟毛澤民,盡早成立鎢礦公司。毛澤民得令后,一方面緊鑼密鼓地籌建銀行,一方面馬不停蹄地籌建鎢礦公司。毛澤民多次來到于都、會昌的交界地帶,進行調查研究、發(fā)動群眾。在毛澤民等人艱苦卓絕的努力下,紅軍官兵扛著槍桿、拿起鋼釬和鐵鍬,與礦工們一道進駐鐵山垅,成立了公營“鐵山垅鎢礦”。隨后,又恢復和整合周邊多家礦產公司,成立了更大規(guī)模的中華鎢礦公司。不久后,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國家銀行行長的毛澤民兼任中華鎢礦公司總經理。中華蘇維埃的第一家企業(yè)就這樣在蘇區(qū)誕生了。
要在國民黨重兵的重重封鎖與“圍剿”中建起一個大型鎢礦企業(yè),并實現(xiàn)鎢砂的生產和銷售,不是“艱苦”兩個字可以形容的。礦工們住的工棚是用竹子和雜木扎的,棚頂蓋的是杉樹皮和茅草、稻草,睡的是木板和竹床。開采工具也是極為簡單的鋤頭、鐵鍬、鋼釬等。但是,有著卓越管理能力的毛澤民,在困境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干,把中華鎢礦公司經營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他下到礦井,與礦工們一道揮汗如雨。他走進工棚,與礦工們抵足而眠,促膝談心,了解礦工疾苦。他努力改善礦工生產生活環(huán)境,保障礦工安全健康,解決礦工生活困難,提高礦工工資待遇,解除礦工后顧之憂。他重用技術干部,鼓勵技術創(chuàng)新,攻克了挖礦、選礦、篩礦等一系列難題,使得鎢礦質量越來越好。他重視生產管理,實施科學的生產制度和分配制度,多勞多得,并開展勞動競賽,獎勵勞動能手。他不但抓公營生產,也組織私營合作。他還不斷尋找新的礦點、開采新的礦源、擴大公司規(guī)模、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公司規(guī)模最大時,礦工達5000多人。從鎢礦開工到紅軍長征出發(fā)的3年間,中華鎢礦公司共開采、收購鎢砂達4193噸。
二
面對如此紅火的中華蘇維埃企業(yè),敵人怎么會樂見其成?國民黨發(fā)動瘋狂“圍剿”、實施嚴密封鎖,企圖切斷蘇區(qū)的物資運輸。毛澤民召集身強力壯的紅軍和礦工,組成一支秘密運輸隊,用扁擔和籮筐將一擔擔鎢砂運出深山。廣東軍閥陳濟棠在蔣介石的命令下,多次進攻蘇區(qū),覬覦蘇區(qū)的鎢礦。彭德懷帶領紅3軍團官兵,在紅1軍團緊密配合下,在南雄水口與粵軍展開殊死鏖戰(zhàn),打擊了粵軍的囂張氣焰,基本穩(wěn)定了中央蘇區(qū)南翼,為紅軍后來在北線作戰(zhàn)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有趣和傳奇的是,在這場殊死戰(zhàn)斗中,紅軍不但沒有乘勝追擊,還主動撤兵退守,釋放了大批俘虜。這使得陳濟棠萬分感激,與蘇區(qū)達成鎢砂貿易協(xié)議。蘇區(qū)產出的鎢砂,得以經粵軍之手秘密銷出。鎢砂貿易賺來的錢,換回蘇區(qū)和紅軍急需的鹽、布、藥品等物資。這對維持蘇區(qū)政府的運轉,打破國民黨對蘇區(qū)的“圍剿”和經濟封鎖,起到重要作用。國民黨蔣介石做夢也不會想到,其處心積慮對蘇區(qū)的嚴酷封鎖和殘酷“圍剿”,居然不聲不響地被撕開了一個口子,打開了一個通道。
如今的中華鎢礦公司舊址只是一棟不大不小的房子。石灰墻和石頭墻相間,黑色的瓦片鋪滿屋頂,木質的窗欞沒有窗花,屋外飛檐翹角,屋內有天井、堂屋、正房、廂房。就是這樣一個并不起眼的舊址,卻裝著一個大大的世界和一段長長的歷史。看到中華鎢礦公司舊址前矗立的毛澤民雕像,看到中華鎢礦公司舊址,就會讓人感受到那段崢嶸歲月的波瀾壯闊,就會聽到群山的回響與訴說。
如今,那段歲月遠去了,硝煙不在,槍聲不在,隆隆的炮聲也不在了??晌业难矍耙廊换蝿又汕先f的紅軍官兵的身影,總覺得那些穿著草鞋、打著綁腿、戴著八角帽的紅軍官兵還在青山綠水間行軍、戰(zhàn)斗,還在為老鄉(xiāng)擔水、劈柴;總覺得中華鎢礦公司的紅軍官兵依然在一手拿槍戰(zhàn)斗,一手拿鍬挖礦。我仿佛看到中華鎢礦公司的紅軍官兵與8萬多紅軍官兵一同集結在于都河畔,踏上萬里長征路。這山,這礦,這紅軍,都成了人們心中不朽的雕像和永恒。
三
在于都,當我穿行在城市農村,大街小巷,田間地頭時,我看到的是一群群建設者忙碌的身影;是一個個勞動者躬耕的模樣;是高大的腳手架、雄奇的特大橋;是一幢幢高樓、一棟棟民居、一條條街道、一個個公園;是如詩如畫的山水、如畫如詩的田園;是生動、燦爛的一張張笑臉,是幸福、快樂和知足的表情。
更讓我驚訝的是,在這片誕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紅色企業(yè)的紅土地上,有近4000家大大小小的紡織服裝企業(yè)。一個縣,近4000家紡織服裝企業(yè)、30萬從業(yè)人員,這是什么樣的規(guī)模?什么樣的奇跡?什么樣的氣象?幾千家紡織服裝企業(yè),像一夜生長的春筍,遍布紅土地。一條條流水線上,服裝工人的剪刀輕輕一剪,剪成的就是一個嶄新世界;熨斗輕輕一熨,熨出的就是一片廣闊天地;手指輕輕一捻,捻開的就是一種舒適生活。而在琳瑯滿目的“T”型臺上,走出的是于都風姿、贛南風采和中國風范;各個服裝廠的直播間里,播出的是于都表情、贛南神韻和中國笑顏。
我想,這既是中國工農紅軍給于都和贛南留下的一片江山,是群山的回響;也是于都和贛南給中國工農紅軍交出的一份完美答卷,是一個時代對另一個時代的回報與感恩。這世界,正如我們所想、先烈所愿,正是現(xiàn)實可許、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