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wǎng) 發(fā)布:2019-02-04 21:08:25
“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p>
當(dāng)這副塵俗又古老的對聯(lián),再次貼上中國老家的大門——2019年的春節(jié),便和四海八荒“回家過年”的聲音一起熱辣辣喧騰起來。無懼山高水遠,不怕路阻且長,縱使身在遠方,一樣夢回故鄉(xiāng)。曾經(jīng)策馬千里,為夢出發(fā);如今風(fēng)雪兼程,為愛歸家。
回家,過年。青山依舊,斜陽幾度。歲月不惑,春秋正隆。最好的河山,最美的時代,最浩蕩的歷史,最遼闊的中國。
春節(jié),便是與故鄉(xiāng)的大地重逢,與生命的蟄音相認。這步伐,鏗鏘向前,激越不停。1981年3月,“鐵路春運”一詞首次出現(xiàn)在人民日報新聞標題中。近四十載過去,這場“地球上規(guī)模最大的人類‘遷徙’”,不僅見證著中國交通的舊貌新顏,更見證著傳統(tǒng)春節(jié)的歸鄉(xiāng)力量。初步預(yù)測,今年春運全國旅客發(fā)送量將達到29.9億人次,比上年春運增長0.6%。每個穿越了大半個中國回家過年的游子,大概都是生活的主演:一顆心,比山那邊的炊煙更柔,比海那邊的燈盞更暖。
新桃換舊符,滴盡蓮花漏。過了臘八就是年,過了除夕就是春天。
縱使年味淡了、老家搬了,“回家過年”這件最有儀式感的事情仍是中國人頭等重要的大事。這大概是因為在中國人的敘事歷史中,一年的日子如同一本詩集,正月永遠是清雅雋永的封面——封面上說著窗花里五谷豐登、肥豬拱門的紅火,封面上畫著年畫里噼里啪啦煙花滿天、鞭炮炸響的熱鬧,封面上唱著社戲里南腔北調(diào)旱船高蹺、祠堂廟宇的喧囂……笑了、鬧了,蹦了、跳了,哭了、瘋了,靜了、散了,這“年”才算是真正過完了。
春節(jié)是溫柔的、溫暖的。農(nóng)耕社會的節(jié)令,往往叫人不敢忘本,回農(nóng)村、回故鄉(xiāng),回到慢條斯理的地方。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xué)簡史》里說過,古希臘是一個城邦國家,而中國是家邦式社會。家事雖小,與國相連。家什么?家是那個“別人問你飛得高不高,它只問你累不累”的地方,家是那個尚有父母親人勞作生息的地方。因此,中國人的人生大抵就是兩件事:年輕時,去遠方;年老時,回故鄉(xiāng)。故鄉(xiāng)是一塊磁鐵啊,過年,大概就是它召喚生長于斯又散向四面八方的一切生命的一次磁力效應(yīng)。至于一個離泥土很遠、一個總是在遷徙、一個花錢就能瞬間改變周遭一切的地方——大約只是居所,不敢妄叫故鄉(xiāng)。
春節(jié)是莊嚴的、莊重的。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這些過年的形式與儀軌,承載著豐厚的文化信號:年,是中國民眾審美情趣與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示。不忘根本、敬畏自然,重視家庭、守護親情,家國大愛、心有光芒,一切美好的價值取向與人類文明共識,始終在中國的春節(jié)文化中氤氳、始終在中國的春節(jié)圖騰中傳承。由己而家、由家而國,是中國人經(jīng)年未變的精神譜系。四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fēng)鵬正舉。今天的中國,長江兩岸綠意盎然,建三江萬畝大地號稻浪滾滾,深圳前海生機勃勃,上海張江活力四射,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站在GDP總量90萬億的平臺之上,中國的春節(jié)自有“倉廩實”后的力量。
除夕,是一碗年夜飯的溫存。春節(jié),是一程倚門待歸的守望。大米的味道,才是家的味道;守望的眼神,必是前路的微光。一家子、一家族,一村子、一村落,一整個山高水長又柴米油鹽的中國,就在過年的溫存與守望中,訴說著家國的情懷與念想。是的,這是中國的春節(jié),這是中國的逐夢驛站。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我們在一個接一個的春天相遇,愿奔跑不怠、奮斗不止的你——心有山河萬頃,眼有春光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