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非常有名的一段話,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出,馬克思這里的討論已經遠遠地超出了世俗的職業(yè)范圍,他實際上講的是理想信念和人生志向。
我們要說,這僅僅是一篇中學作文,當然還不是馬克思的成熟之作,在馬克思的思想寶庫里,也不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我們從這篇作文中,可以看到馬克思在青年時期就有了寬廣的胸懷,就樹立了為人類的偉大目標而獻身的遠大理想。《馬克思傳》的作者梅林對此稱贊說:
“馬克思這個人在青年時代就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獻給了爭取真理的斗爭,他表現(xiàn)出如饑似渴的求知欲,無窮無盡的精力,無情的自我批評精神,和那種只要情感迷失方向就壓倒情感的戰(zhàn)斗精神?!?/p>
馬克思不光是提出選擇職業(yè)的原則,而且也是按這種原則去選擇自己的職業(yè)。后面大家還會看到,中學畢業(yè)后,他順利進入大學,根據(jù)他的學習成績和家庭情況,謀個有名有利的職業(yè)毫無問題,但他毅然走上了一條艱苦的革命道路,決心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奮斗一生。
青年朋友們,當你們了解完馬克思整個的生平和貢獻之后,希望你們回頭再來想一想我們本講所提到的內容。馬克思之所以有非常偉大的功績,對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做出非常偉大的貢獻,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對職業(yè)的選擇曾經有過“認真地權衡”,年輕時就樹立了為人類謀幸福的遠大理想,并把它作為畢生的使命。

人活著為什么要有理想?沒有理想行不行?我們知道有句電影臺詞是:“人活著沒有理想,那跟咸魚有什么分別?”人活著有了理想,就有了“精氣神”,他所散發(fā)出來的“氣場”,是與蕓蕓眾生區(qū)分開來的標志,這種“天地正氣”使他的人生富有質感、不虛此行。職業(yè)是和理想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個人選擇職業(yè)總是受理想的支配,而從事某種職業(yè)則是實現(xiàn)理想的手段。個人“小我”只有在理想的“大我”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呈現(xiàn)。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來想一想,如果每個人在人生道路的抉擇時只考慮“小我”,那人類的未來,又有誰來考慮呢?
人類歷史很多偉人都是這樣考慮的,他們正是有著遠大的理想,所以才能拋棄個人的利益,以全人類的未來為主要的考慮,為天下謀利益。有太多的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等等,都為我們作出了表率。
馬克思本人自不待言,我們已經講過了。我們來談幾個大家很熟悉的例子吧。我們先來談一談我們的毛澤東同志。毛澤東少年時代在湖南一師讀書時,就非常關心國家和世界大事,很少考慮個人的問題,在同學中提倡“三不談”,大家知道是哪“三不談”嗎?——不談金錢,不談家庭瑣事,不談男女問題。畢業(yè)后,他為了人民的解放,為了改造中國與世界,走上了艱難的革命的道路,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個人犧牲。

我們再來談一談大家都很尊重的周總理。周恩來出生在比較富裕的家庭,但他從小不以物質享受為重,當他說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時,大家知道當時他多大嗎?僅僅12歲。中學時,周恩來和一些進步青年同學發(fā)起組織了“敬業(yè)樂群會”這樣一個組織,他在會刊《敬業(yè)》上發(fā)表了許多戰(zhàn)斗的詩篇和文章,抒發(fā)了他立志改造中國的遠大理想,朋友們,那個時候,他也只不過是一個中學生啊!周恩來一生都貫穿著這樣的理想信念和人生志向。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支撐青年人不斷前進的最重要的力量,“奮斗的青年”比“佛系的青年”更可貴。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些偉人的歷程告訴我們:一個人在青年時期根據(jù)什么樣的理想選擇職業(yè),對他日后的發(fā)展和一生為人類為世界貢獻的大小,往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人追求的理想不一樣,他對職業(yè)的要求也就不一樣,日后的發(fā)展和貢獻也就千差萬別。 “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有名的學者、絕頂聰明人、出色的詩人,但他決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薄@句話同時是馬克思說的。
馬克思在中學時期就確立了為人類而獻身的偉大抱負,也看準了實現(xiàn)這一抱負的途徑,奠定了他今后的人生道路。自古英雄出少年,道理莫過于此。青年朋友們,我們捫心自問:我們是否對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如果是,希望大家堅持下去。如果不是,當十七歲已經遠去,我們還有重新選擇的可能么?當然!只要我們想明白,任何時候都不晚。
-本講完-
本講老師:朱葉楠

下集預告:17歲的馬克思上了大學,新的人生來到了。終于擺脫了父母的嘮叨,馬克思像出籠的小鳥滿心狂喜,年輕人的躁動與輕狂卻令父親無法放心,而且讓他的愛人憂心忡忡。1836年10月,馬克思不情愿地踏上了前往柏林的求學道路,然而他不知道,他這一步,正在走往成為學霸的路上……
下期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