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炸藥包”雖然意味著流血犧牲,但背起的卻是共產(chǎn)黨人“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熱血壯志,是“何日請纓提銳旅,決戰(zhàn)決勝伏強魔”的使命擔當,是“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的英雄氣概。這是一種身份和標識,更是一種榮耀與自豪。請看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報道:
有一種特權叫背炸藥包
■張順亮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截圖。
正在熱播的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第8集,迎來了引爆淚點的一段情節(jié):老革命陳巖石受邀參加省委常委會,講了一堂特殊黨課——1945年火線入黨,申請了背炸藥包炸毀敵人碉堡的共產(chǎn)黨人特權。
“當年我虛報歲數(shù)入了黨,拿到了這個特權。我根本沒有想到會活著回來,更沒想到會活到今天,我為能拿到這個特權而終生驕傲!”恰恰因為陳巖石虛報的這兩歲,在和平年代,其職務止步于省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
也正是這位背過炸藥包的共產(chǎn)黨員,退休了還一直奔走舉報貪官,呼吁工人利益沒落實就不能拆廠房,誰敢拆就從他身上壓過去。有的官員不喜歡他,叫他“老石頭”,可群眾喜歡他,把他稱作“第二人民檢察院”。
此人此事,此情此景,令無數(shù)觀眾感動不已、熱淚盈眶,也讓一種聲音穿越時空、力透熒屏:背炸藥包永遠是共產(chǎn)黨人的“特權”。
戰(zhàn)爭年代,槍林彈雨,需要有人背起炸藥包沖鋒陷陣,摧城拔寨?!氨痴ㄋ幇彪m然意味著流血犧牲,但背起的卻是共產(chǎn)黨人“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熱血壯志,是“何日請纓提銳旅,決戰(zhàn)決勝伏強魔”的使命擔當,是“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的英雄氣概。這是一種身份和標識,更是一種榮耀與自豪。
曾經(jīng)戰(zhàn)功卓著的某連隊黨支部有一個“鐵規(guī)”:凡是沖鋒陷陣的突擊任務,優(yōu)先安排給共產(chǎn)黨員。在一次六天六夜激戰(zhàn)后,連長分配食品:重傷員每人一個罐頭,輕傷員兩人一個,共產(chǎn)黨員三人一個。所有負重傷的黨員堅持要三人分一個罐頭,理由是:應該享受共產(chǎn)黨員的“特殊待遇”。
電視片《正道滄?!鐣髁x500年》里有這樣一個鏡頭:1918年夏季,俄國到處硝煙彌漫,蘇維埃政權危在旦夕。為了打贏這場殊死戰(zhàn)爭,布爾什維克黨動員了1.5萬名黨員上前線,吸收了20萬覺悟高的士兵、工人、農(nóng)民入黨。當時發(fā)給黨員的手冊上有這樣一句話:共產(chǎn)黨員只有一項特權——最先為革命而戰(zhàn)。
“舟覆乃見善游,馬奔乃見良御?!遍L征時,每到戰(zhàn)斗最激烈的時候,帶頭沖鋒的大多是共產(chǎn)黨員。雪山上一捧雪、草地上一叢草,婁山關一片云、臘子口一縷風,瀘定橋懸蕩的鐵索、金沙江猛搖的船槳……二萬五千里征途,處處譜寫著共產(chǎn)黨員“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的壯麗史詩。聶榮臻元帥生前回憶,每打一仗下來,黨團員負傷人數(shù),常常占到傷亡數(shù)的25%,甚至50%。
戰(zhàn)爭年代“背炸藥包”,打下了人民江山。如今,暗淡了刀光劍影,遠離了鼓角爭鳴,已不需要再像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黃繼光忘死堵槍眼、楊根思與敵同身亡那樣的犧牲。但新的長征路上,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背炸藥包”的血性膽氣須臾不可或缺,永遠不能丟棄,它作為一種精神,是穿越時空的光芒,映照我們前進的征途;它作為一種力量,是攻堅克難的法寶,激蕩我們奮斗的熱血。
彭德懷同志說:“黨給我唯一的‘特權’,就是帶頭吃苦!”改革發(fā)展,沖鋒在前,也需要一種“背炸藥包”精神,炸掉的是前進路上一個個“暗礁”“陡坡”“險峰”。焦裕祿為改變蘭考的貧窮落后面貌,忍著病痛奔走在工作一線;楊善洲為綠化家鄉(xiāng)的荒山,不辭辛苦,宵衣旰食,活到老,干到老,奉獻到老;沈浩為帶領小崗村父老鄉(xiāng)親走上致富路,日夜操勞,廢寢忘食;羅陽為國防工業(yè)發(fā)奮拼搏,不遺余力,用生命托舉起殲-15戰(zhàn)機;林俊德忠心報國,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
“背炸藥包”之所以是一種特權,“特”就特在“共產(chǎn)黨員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而這種“特殊”恰恰在于不搞特殊、沒有特權。然而,現(xiàn)實中有個別黨員,不僅淡化了“背炸藥包”的血性,反而多了“躺特權椅”的官味。有的自視“特殊黨員”,熱衷于搞家長制、一言堂;有的自詡“特殊人物”,官氣十足,用權任性;有的自享“特殊待遇”,超標準享受,潛規(guī)則行事;有的自居“特殊地位”,蔑視法紀,為所欲為。如此種種,終將會被黨規(guī)黨紀“炸”得粉身碎骨。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長征豈畏難。”背炸藥包這一共產(chǎn)黨員的特權,如同一縷陽光、一泓清泉、一道閃電,滋潤思想的蓓蕾,驅(qū)動精神的帆檣,引領前進的航向,激勵后人受命忘“難”、臨陣忘“懼”、公而忘“私”,披荊斬棘,一往無前,最終展得勝之旗、結必勝之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