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高雄4月20日電(記者賈釗)不只京劇表演和傳統(tǒng)手藝受到歡迎,相聲演員“抖”的閩南話“包袱”更拉近了臺灣民眾與京味文化的距離。“2018北京文化周”活動之一的北京非遺文化展20日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開幕,來自北京東城的數(shù)十名非遺傳承人現(xiàn)場表演,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為期8天的展演中,前3天是非遺文化動態(tài)表演、互動展示及傳承人教學,后5天進行靜態(tài)展示。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參展的既有來自宮廷的景泰藍制作技藝,也有來自民間的面人、泥人手藝,表演方面也是雅俗共賞,既有古代宮廷音樂,也有接地氣的數(shù)來寶和評書等。
扎燕風箏制作、面人、毛猴等適于公眾參與的項目將依次開展現(xiàn)場教學,學員完成的作品可免費帶回家。此外,毛猴和扎燕風箏制作傳承人還將把“課堂”開到高雄的社區(qū)里。
北京市東城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魏瑞峰介紹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和共同財富。希望通過展演,讓臺灣同胞更深入了解接觸祖先傳下來的珍貴技藝,感受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
魏瑞峰認為,傳統(tǒng)技藝和表演的交流,能增進兩岸同胞感情,喚起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體認兩岸血濃于水的意義。
臺灣中華海峽兩岸企業(yè)交流協(xié)會理事長陳堂立說,從近年來京臺交流情況看,臺灣南部民眾對北京傳統(tǒng)文化特別感興趣。今年邀請北京非遺傳承人前來展演,就是希望幫助臺灣民眾進一步了解北京的文化特色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
陳堂立表示,文化交流能夠讓兩岸同胞的心貼得更近,增進彼此的親切感。他呼吁民間團體進一步發(fā)揮作用,從文化交流做起,讓臺灣年青一代清楚了解自己的祖先從哪里來,弘揚慎終追遠的文化精神。
本屆“北京文化周”以“傳承·融合”為主題,一系列貼近民眾的交流活動在臺北、高雄、屏東、臺東等臺灣縣市陸續(xù)登場,除了非遺文化展外,主要活動還包括:北京人藝的小劇場話劇演出、北京交響樂團的“難忘的旋律”音樂會、“傳承中華文化,傳播民族心聲”文藝展演、京臺書畫名家作品展、中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討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