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wǎng) 責任編輯:尚曉敏 發(fā)布:2024-09-18 09:05:45
1931年9月18日晚10時20分
一聲爆炸巨響打破了深夜的寧靜
日軍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
南滿鐵路路軌
反誣中國軍隊所為
隨后炮轟東北軍北大營
悍然發(fā)動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當晚,被日軍炮火摧毀的北大營營房
進攻北大營的600余名日軍
面對的是怎樣的對手呢?
《銘記九一八》這部紀錄片
給出這樣一組數(shù)字
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前
駐守在東北的東北軍兵力近20萬人
中日軍隊在東北的總兵力的對比是8比1
雖然東北軍的武器裝備總體上不如日軍
但兵力上占絕對優(yōu)勢
事實上
日本發(fā)動這次進攻
連他們自己也沒有勝利把握
日本特務在給日本關東軍的
秘密報告中說
“倘彼時中國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
則帝國之在滿勢力
行將陷于重圍……
勢必苦于應付矣”
東北軍在國民黨政府指揮下
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因為“不抵抗”
所以北大營一些訓練有素的東北軍士兵
由于手中沒有武器
甚至沒來得及作出反應
就被日軍殺死
日軍600余人就能迅速擊潰守軍
如入無人之境
北大營瞬間變成了人間煉獄
而日軍在這場事變中
付出的全部代價是
僅僅傷亡24人
有幾組數(shù)字可以粗略了解下
這場事變?yōu)槲覀儙淼某林睾蠊?/p>
日軍占領沈陽兵工廠后
掠走步槍15萬支
手槍6萬支
重炮、野戰(zhàn)炮250門
各種子彈300余萬發(fā)
炮彈10萬發(fā)
東三省航空處積存的300架飛機
盡為日軍掠去
唯一的金庫所存現(xiàn)金7000萬元
被日軍洗劫一空……
九一八事變后
4個多月
東三省128萬平方公里國土全部淪陷
3000萬同胞成為亡國奴……
侵占東北后
罪惡累累的731部隊
七三一部隊
全名為
日本關東軍駐滿洲第七三一防疫給水部隊
頂峰時有4515人
七三一部隊是日本法西斯
陰謀發(fā)動細菌戰(zhàn)
進行種族滅絕的主要罪證之一
實驗的種類達數(shù)十種
包括細菌實驗、活體解剖
毒氣實驗等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
七三一部隊遺址出土的解剖實驗用的人體內(nèi)臟掛架、剃刀和浸泡人體內(nèi)臟的標本瓶。
被移送至七三一部隊進行人體實驗的受害者檔案。
源源不斷被輸送而來的活人只能作為實驗“材料”存在。
用活人進行人體實驗
日軍解剖活人
在日軍七三一部隊存在期間
至少有5000人
被以活人做實驗的手段殺害
此外,1940年至1942年間
這支部隊還在衢州、江山
寧波、常德等地
直接實施細菌戰(zhàn)
超10000人遇難
更為可惡的是
臨近日本投降前
七三一部隊立即著手
炸毀細菌戰(zhàn)基地設備設施
虐殺被實驗者
放跑注射了病菌的馬匹、老鼠
散播疫病
有人奮起反抗
捐軀赴國難
九一八事變第二天
中國共產(chǎn)黨地方組織就發(fā)表了
《中共滿洲省委
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
這是中國第一份抗日宣言
再一天后
中共中央發(fā)表了
《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宣言》
又過兩天
中共中央做出了
《關于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據(jù)滿洲
與目前黨的緊急任務的決議》
號召東北人民開展游擊戰(zhàn)爭
打擊侵略者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號召和推動下
東北人民和東北軍部分愛國官兵
紛紛組成救國軍、自衛(wèi)軍等抗日武裝
同侵略者展開殊死搏斗
東北舊式抗日武裝被歷史淘汰后
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
有崇高理想信念
高度政治覺悟
和嚴密組織的部隊
能堅持長年的武裝斗爭
這些隊伍在1936年整合為東北抗日聯(lián)軍
東北抗聯(lián)第一路軍第二方面軍之一部。新華社發(fā)
東北抗聯(lián)密營。東北烈士紀念館提供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一軍軍長楊靖宇
率領部隊馳騁在白山黑水間
日寇稱他的部隊為“滿洲治安之癌”
在壯烈犧牲后
敵人在他的胃里
只找到了未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三軍軍長趙尚志
指揮過100多次戰(zhàn)斗
打得日本侵略者聞風喪膽
他所率領的部隊被人們稱為“北國雄獅”
日軍也只能無奈地發(fā)出
“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的哀嘆
2004年6月在長春般若寺發(fā)現(xiàn)趙尚志頭骨,這是根據(jù)其頭骨和遺首照片復原的趙尚志遺像。(東北烈士紀念館提供)
趙一曼、王德泰
許亨植、小孤山十二烈士……
據(jù)統(tǒng)計,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
東北抗聯(lián)中有數(shù)萬名將士血染疆場
百余名師以上干部戰(zhàn)死
40余名軍以上干部為國捐軀
今年是九一八事變爆發(fā)93周年
莊嚴的殘歷碑靜靜矗立
刺耳的警報聲回響天際
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
毋忘國恥、自強不息的
錚錚誓言
也是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的
鄭重宣言
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
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
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
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中國軍網(wǎng)微信;資料來源:“鈞正平工作室”微信公眾號、“CCTV國家記憶”微信公眾號、“學習軍團”微信公眾號、新華社、“解放軍報”微信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