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李佳琦 發(fā)布:2024-11-26 06:56:16
●要作出正確決策,不僅要吹散眼前的“迷霧”,還需要清除腦中的“噪聲”——
關注戰(zhàn)爭決策中的“噪聲”
■毛煒豪
引 言
克勞塞維茨所說的“戰(zhàn)爭迷霧”,是指由于情報信息的缺失、模糊和戰(zhàn)爭隨機性因素所導致的戰(zhàn)場態(tài)勢和發(fā)展趨勢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主要來自外部世界。然而,有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大腦中同樣存在“認知迷霧”,干擾甚至誤導著人的決策。他們將其命名為“噪聲”。這就意味著,戰(zhàn)場上指揮員要作出正確決策,不僅要吹散眼前的“迷霧”,還需要清除腦中的“噪聲”。
什么是人腦中的“噪聲”
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的一個重要假設是“人是理性的,可以有效地作出決策”。但認知心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及其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這個假設在很多情況下與事實不符,人的決策充斥著各式各樣或多或少的錯誤。這些錯誤主要包括兩類:偏差和“噪聲”。偏差是人類固有的認知缺陷,如確定性偏差、錨定效應、負面偏差等;而多次判斷中不必要存在的變異被稱為“噪聲”,如人的心理狀態(tài)、性格特點、個人經(jīng)歷,以及決策環(huán)境的變化等。打個比方,決策就像打靶,偏差是槍械的問題,彈孔雖然比較密集,但總體偏向某個方向;“噪聲”則是射手的問題,彈孔雖然沒有偏向某個方向,但總體比較分散。偏差具有普遍性特點,是相對穩(wěn)定的;“噪聲”則具有個性化特征,隨機性很強。如果說偏差造成了“決策的偏向性”,那么“噪聲”則造成了“決策的離散性”。
人腦中的“噪聲”區(qū)分不同類型,包括水平“噪聲”、模式“噪聲”兩類,二者共同組成系統(tǒng)“噪聲”。其中,水平“噪聲”是不同人對同一事情的判斷不同,模式“噪聲”是同一人對同一事情的判斷不同??梢院唵卫斫鉃?,水平“噪聲”是不同人決策的“橫向差異”導致的,模式“噪聲”是同一人在不同場景下決策的“縱向差異”導致的。其中,模式“噪聲”還由穩(wěn)定模式“噪聲”和情境“噪聲”組成。穩(wěn)定模式“噪聲”是指同一人在對同一事情決策時存在某種偏好,如一名指揮員在選擇防御陣地時喜歡靠近河流或喜歡在夜間發(fā)起進攻;情境“噪聲”則是指同一人在對同一事情決策時會受到隨機性因素的影響,如一名指揮員在情緒激動時更容易下達魯莽的作戰(zhàn)命令。
“噪聲”會導致決策失誤
“噪聲”是人類認知過程中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可以說“哪里有判斷,哪里就有‘噪聲’”。戰(zhàn)爭領域也不例外。在戰(zhàn)爭決策中,人們更喜歡將某些決策失誤歸咎于某些特定原因,如個人經(jīng)歷、性格特點等。從“噪聲”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些案例,有助于人們充分認識“噪聲”的影響力,進而有意識地去規(guī)避或消除“噪聲”。
1940年5月,德軍裝甲部隊繞過馬其諾防線,長驅(qū)直入法國腹地,直趨英吉利海峽,成功切斷了40萬英法聯(lián)軍與南部法軍的聯(lián)系,并將他們圍困在敦刻爾克地區(qū)。就在英法聯(lián)軍陷入絕境之時,德軍突然接到希特勒停止追擊的命令。英法聯(lián)軍利用這個間隙,在一周左右的時間內(nèi),順利完成戰(zhàn)略撤退,為后期的反攻保存了實力。可以說,德軍的停止追擊幫了盟軍大忙。
那么,希特勒為什么要下達這樣一個奇怪的命令?戰(zhàn)后,據(jù)時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回憶,在德軍橫掃西線的那段時期,希特勒的精神高度緊張。他有時會為了前線的巨大勝利而歡欣鼓舞,對德軍指揮官們大加贊揚,有時又會突然神經(jīng)極度緊張,嘴里語無倫次地嘟囔著“我們會使整個行動毀掉,我們有遭到失敗的危險”,或者是神經(jīng)質(zhì)地盯著地圖,大肆渲染所謂來自南部的危險。有一天,哈爾德和陸軍元帥布勞希奇看見希特勒時,他劈頭蓋臉地大發(fā)雷霆說,陸軍要毀掉整個戰(zhàn)役,我們無須冒失敗的危險。我命令你們,停止進攻。希特勒總是擔心,法軍會從南部地區(qū)發(fā)動一次出人意料的有力反攻。
然而事實上,希特勒并不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因為德軍正在實施的這一大膽的“曼施坦因計劃”,正是希特勒親自批準的。那么,希特勒此時的舉動該如何解釋呢?根據(jù)卡尼曼團隊的理論,希特勒的決策很大程度上應該是受到了模式“噪聲”的干擾。戰(zhàn)爭初期,希特勒充滿信心和斗志,對戰(zhàn)局持樂觀態(tài)度,但在取得突如其來的巨大勝利后,“他為自己的好運感到不可思議”,尤其在回憶起當年馬恩河戰(zhàn)役中的慘痛經(jīng)歷后,突然變得疑神疑鬼、畏首畏尾,進而作出前后風格完全相反的決策。這跟他的個人經(jīng)歷和性格特點都有關系,也受到了隨機性因素的影響,所以屬于典型的模式“噪聲”。
“降噪”策略及其原則
“噪聲”無處不在,需要時刻警惕。關于如何降低判斷中的“噪聲”,卡尼曼團隊給出的建議是采取“降噪”策略。這就像手術前醫(yī)生需要洗手,這種做法未必能夠提高手術的成功率,但一定能夠降低手術的失敗率——手術成功依賴的因素很多,但僅僅細菌感染一項就足以導致手術失敗。盡管術前做好殺菌消毒工作不值得炫耀,卻會給手術成功帶來可靠的保障。同理,盡管采用“降噪”策略可能并不會大幅提高決策質(zhì)量,卻可以有效防止決策過程中出現(xiàn)未知的錯誤?!敖翟搿辈呗园ǘ囗椩瓌t,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引發(fā)“噪聲”的心理機制問題。
原則一:判斷的目的在于準確,而不在于個性化表達。這是判斷中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崧鼒F隊研究發(fā)現(xiàn),穩(wěn)定模式“噪聲”是系統(tǒng)“噪聲”中最大的組成部分。每個人的個性偏好各不相同,導致不同人在面對相同問題時持不同觀點。這不同于利益訴求——利益訴求跟決策動機有關,而個性偏好則跟決策風格有關。為了提高決策的準確性,一種解決辦法是換位思考。如,指揮員在構(gòu)想下步行動時,不僅要站在自身立場思考,還要嘗試站在敵人的立場上考慮,從而消除自己某些“一廂情愿”的想法。另一種方式是借助算法。用算法作評估有助于消除“噪聲”??崧鼒F隊認為算法是消除“噪聲”的有效方法。但人類對算法不夠?qū)捜荩紶柕氖д`就會令人類喪失對算法的信心。
原則二:基于統(tǒng)計思維,采用外部視角審視個案。當決策者將某個案例視為一系列相似案例中的一例而非特例時,就可以認為該決策者采用了外部視角。人們的常規(guī)思維是只關注當前案例,并為其構(gòu)建因果邏輯。而外部視角的特點是使用統(tǒng)計思維,將預測錨定在一系列類似案例的統(tǒng)計學特征上。以美國將軍巴頓登陸摩洛哥為例。1942年,巴頓率4萬余美軍計劃從海上登陸卡薩布蘭卡等地,不料中途刮起大風,海浪使艦艇傾斜達42度,接近翻船臨界點。但巴頓不顧總部勸阻,仍按原計劃進行并成功登陸,外界紛紛指責他拿將士生命作賭注。實際上,巴頓的參謀們在出發(fā)前充分研究了摩洛哥海域風浪變化的規(guī)律和相關參數(shù),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得出:登陸期間該海域雖然有大風,但不會對整個艦隊造成危險。這說明,主觀臆想的風險只會帶來恐懼情緒并干擾決策,而使用基于統(tǒng)計思維的外部視角來審視作戰(zhàn)行動,能夠更準確地預測行動實施的成功率。
原則三:對判斷進行解構(gòu),將其分解成幾個獨立的任務。這項原則主要用來應對過度一致性的心理機制。所謂過度一致性,是指人們?nèi)菀卓焖傩纬梢恢滦杂∠?,并維護這一印象,進而曲解或忽略與之不相符的信息。如法庭上證人在出庭之前通常禁止私下交流,就是為了避免無意中形成一致性意見。戰(zhàn)爭中,指揮員在分析敵人意圖時,應盡量避免簡單開個會就匆忙下結(jié)論的決策方式??崧鼒F隊建議采用中介評估法,就是將一個復雜的判斷分解為多個基于事實的評估。比如,可將“判斷敵人意圖”分解為若干個相互獨立的問題,包括敵人的兵力編組、部署方式、配置地形、主戰(zhàn)兵器、機動能力等,并分別對這些問題進行評估。當?shù)贸鲞@些問題的答案后,再基于事實分析敵人意圖,結(jié)論也將變得更加清晰合理。
此外,還有抵制不成熟的直覺、匯總多位判斷者的獨立判斷等原則。從統(tǒng)計學上講,減少“噪聲”可以避免許多錯誤,但我們可能并不會知道到底避免了哪些錯誤?!霸肼暋笔钦_決策的隱形敵人,戰(zhàn)勝隱形敵人也只能取得隱形的勝利,但就像保持身體健康需要殺菌消毒一樣,正確決策需要消除“噪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