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教練與第83集團軍官兵一同研討訓練方法。閆榮琦 攝
記者調查
“開門辦訓”沖擊波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康 克 通訊員 徐水桃 賈 若
今年,第83集團軍某旅為了備戰(zhàn)“國際軍事比賽-2017·修理營”項目,首次嘗試引入地方教練和訓練資源進部隊訓練場,幫助隊員們在賽場奪得了優(yōu)異成績。開門辦訓的創(chuàng)新嘗試,在官兵當中引發(fā)了一場頭腦“沖擊波”。
訓練陷入“瓶頸期”,成績上不去,無奈之下請來地方教練幫忙——
“試一試”試出多少驚喜
“找地方教練來找找原因,說不定有效果?”最初,第83集團軍某旅副旅長李玉強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yī)的想法,赴地方請教練幫忙的。
備戰(zhàn)“國際軍事比賽-2017·修理營”項目集訓已有一段時間了,各項訓練都已經(jīng)到了“瓶頸期”。作為集訓隊隊長的他,該想的辦法都想了,該加的訓練強度也加了,可訓練成績仍沒有明顯提高。
拿500米國際障礙課目來說,隊員楊海軍體能素質好、身體協(xié)調性強,通過前期的強化訓練,成績一直穩(wěn)定在第一名。但這樣的成績與去年國際比賽第一名的成績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怎么辦?李玉強整天琢磨辦法。指導組碰頭會上,助理員王明麒的建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現(xiàn)在不都在講軍民融合嘛,要不咱也試一試?”
這一試,試出了驚喜。原本帶著各種質疑的隊員們很快就驚喜地發(fā)現(xiàn):來自地方的教練不僅為官兵帶來了智能化的訓練設備器材,更帶來了科學高效的體能訓練理念。
地方教練施寧看上去像是一個文弱的姑娘,可抓起體能訓練來一點都不含糊。剛到訓練場,她就指出了訓練中存在的兩個問題:一味增加訓練強度不僅不能提高訓練成績,反而容易誘發(fā)訓練傷病;每次訓練后就讓隊員洗熱水浴,并不能起到放松效果,反而會讓肌肉出現(xiàn)較長的疲軟期,影響訓練進度。
為此,她利用帶來的攀爬機、杠鈴架、劃船機、超級彈力機等訓練設備,有針對性地指導楊海軍進行定點肌肉訓練,效果事半功倍。同時,每當大強度訓練結束后,利用液氮冷療儀制造的超低溫環(huán)境,讓楊海軍身體在毛孔、血液迅速收縮的過程中快速得到放松、迅速恢復。
一周過后摸底測試,楊海軍的500米障礙成績提升了12秒,較上一屆冠軍還快1秒,過障礙的能力明顯提升。
嘗到了甜頭,李玉強趁熱打鐵,又邀請了幾名地方體育教練來到部隊協(xié)助訓練。最終,在俄羅斯國際競賽場上,該旅參賽隊先后奪得軍事體育接力賽團體第一、火力準備賽團體第二、500米障礙第一、領隊武裝越野第一、“波比運動”第一、最佳射手等13個獎項。
喜訊傳來,該旅官兵都說:“軍功章里,也有地方教練們的功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