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楊大群,1927年出生,1948年參加革命工作,1984年離休。先后13次被評為全軍、空軍、沈空先進離休干部,榮獲全國關心下一代金星獎、遼寧省少年兒童貢獻獎,被沈陽市皇姑區(qū)授予“建設精神文明先鋒,關心下一代功臣”榮譽稱號。
他,夢想從軍報國。十幾歲參軍,經歷戰(zhàn)斗無數(shù)。作為戰(zhàn)地記者,他在炮火紛飛、生死轉瞬的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記錄下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勇頑強。
他,夢想以筆作槍。研究偽滿洲國歷史40余年,撰寫出版《關東演義》《戰(zhàn)爭與命運》等30多部反映東北人民英勇抗日的文學作品。
他,夢想寄托下一代。義務作傳統(tǒng)報告1100余場,生活清貧卻捐獻稿費建“毛岸英小學”,資助多名貧困兒童上學,將價值80余萬元的《偽滿洲國演義》書稿連同版權送給部隊。
筆端蘊風雨,濃墨淌大愛。他,就是空軍沈陽寧山路干休所離休干部楊大群。2014年,他被評為全軍先進離休干部、沈陽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
早春時節(jié),沈陽市沈河區(qū)某小學十幾名師生來到楊大群家中,大病初愈但精神矍鑠的楊大群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與師生們重溫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故事……
“這個選擇讓我堅守了一生”
1927年,楊大群出生在遼寧新民、遼河之畔,那時的東北正是淪陷前夕。在楊大群少不經事時,兩個哥哥被抓壯丁死在了前線。
國防不固必遭侵略,軍隊不強將遭宰割。親眼目睹日軍的燒殺搶掠,小小的楊大群立下志向,一定要從軍報國,拼了命也要把日本帝國主義消滅掉!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黨、共產黨同時進城招兵,表面看來,國民黨的軍隊待遇優(yōu)厚、穿著得體,遠比衣衫破舊的共產黨軍隊更有吸引力。
“無路難,選擇走哪一條路更難?!本驮谀贻p的楊大群猶豫不決時,一名國民黨士兵毆打老弱婦孺的情景,讓他在對比中認識到,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為人民愛人民,楊大群毅然加入了解放軍。
1950年,楊大群從東北行政學院畢業(yè)后,就加入了東北軍區(qū)防空軍政治部宣傳隊,成為第一批隨防空軍高射炮部隊入朝參戰(zhàn)的戰(zhàn)地記者,寫下了一篇篇激昂的文字,也記錄下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故事。
戰(zhàn)地記者是用生命記錄戰(zhàn)爭的人。然而直面生死,楊大群還是有不小的“心理障礙”。用他的話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敵機“拉巴巴”(投炸彈)。那時,戰(zhàn)地新聞稿件要通過志愿軍司令部才能轉到國內。每次送稿,為了躲避敵機轟炸,楊大群都繞道走。一次,他被彭德懷的機要秘書“劉大個子”碰見了。問明原因后,劉秘書鼓勵他:“你站著倒下,還‘咣當’一聲響。如果趴著死了,便如豬狗一般,死也死得窩囊?!睏畲笕罕凰@種豪氣深深感染,也因此與劉秘書結為知己。
一次,楊大群撰寫的戰(zhàn)地新聞《高射炮長“腿”》發(fā)表在黑板報上,說的是我志愿軍為解決高炮射程不夠的問題,硬是靠人力將兩萬多斤的大炮抬到山頂,使得高炮如同長“腿”一般,接連打下美軍B-29飛機2架、擊傷1架。美國空軍司令斯特來梅耶驚嘆:“共產黨有了新防空武器”。
劉秘書看到這篇新聞稿后,將稿件送給彭老總。幾天后,他告訴楊大群:你的那篇稿子彭老總看了,他很高興,稱贊說“這是戰(zhàn)爭中戰(zhàn)士的偉大創(chuàng)舉”。
時光流轉飛逝,如今,已經89歲高齡的楊大群,時常拿出這本他在紀念抗美援朝50周年時,應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彭佩云、遼寧省原書記郭峰要求,給毛岸英寫的生平傳記——《毛岸英》。書的扉頁上是毛岸英的妻子劉思齊寫的序:“岸英在朝鮮大地上度過了他生命中最后的40天,而我當時根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兩年后的1952年我才知道他去了朝鮮前線,對于他赴朝參戰(zhàn)后的生活與戰(zhàn)斗我知之甚少,楊大群同志作為曾在朝鮮前線與岸英并肩戰(zhàn)斗過的戰(zhàn)友,飽含深情地寫下了這一切……”
撫摸著這本滿懷深情的書,思緒也不禁會回到那段烽火連天的日子……
敵人的又一次空襲奪走了“劉大個兒”鮮活的生命,他的鮮血與萬千在朝鮮戰(zhàn)場犧牲的戰(zhàn)士一樣,灑在了異國的土地。然而,直到抗美援朝戰(zhàn)爭結束,楊大群才知道這位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劉秘書”,正是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
“我想用《毛岸英》這本憶的稿費在鴨綠江畔建一所小學,紀念老戰(zhàn)友也鼓勵一代代青少年?!眲庸P前,楊大群對郭書記說。他的想法得到了部隊和社會的大力支持,并最終成為現(xiàn)實。如今,在丹東市寬甸毛岸英當年過江時的長甸鎮(zhèn)河口村,“毛岸英小學”傲然矗立,每年向當?shù)厍嗌倌陱堥_懷抱。
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常常會因為一件事或一個人而改變一生的軌跡。在抗美援朝前線的5年間,深受鼓舞的楊大群冒著炮火撰寫30萬字的戰(zhàn)地報道,先后發(fā)表在志愿軍報、人民文學、人民日報等報刊上。
“投身共產黨這個選擇改變了我一生,也讓我堅守了一生。”回首自己的成長歷程,楊老感慨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