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如青絲暮成雪——這“天眼”匯聚的光芒是燃燒的精神火焰
詩人顧城曾經(jīng)留下這樣的詩篇: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世界本給南仁東老人準備了“錢”途無量的未來,但是他卻選擇在中國一個偏僻遙遠的山村中,點燃一捧光耀世界的精神火焰。
放棄了三百倍的工資,躬身于14億人的事業(yè),這筆賬,別人說他太傻,但是他卻用畢生來堅守自己的選擇。為了給“天眼”找到最滿意的安置地點,他放棄了日本300倍高薪的頂級科學家職位,衣著簡樸、手持竹竿開始在西南苗寨大山里翻山越嶺寒暑不息地探索,喝渾水、吃冷干糧,踏破鐵鞋,踏遍了上百個窩凼,先后對比了1000多個洼池,親手摩挲過幾百個“坑”,終于為”天眼”找到了它的安身之地。22年的風雨兼程,終于成就了今日全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獻身科學,是南仁東先生留給世界的動力之火。
奉獻與堅守中蘊含感動之火,一往無前中淬煉無畏之軀。這一捧獻身科學的動力之火所折射出的偉大精神,將永遠地激勵國人一往無前的靈魂。正如中國國家天文臺深切緬懷南仁東先生的訃告上所說:“南仁東先生一生樸素寬厚,淡泊名利,待人誠懇,胸懷全局,鞠躬盡瘁。”這位老人不僅為我國天文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更為國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食糧,他是中國驕傲!
長風破浪會有時——這“天眼”憧憬的風景是騰飛的未來中國
FAST奠基時,南仁東老先生動情地寫下,“北筑鳥巢迎圣火,南修窩凼落星辰”。如今,世界上單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已向蒼穹睜開“天眼”,而為它將青絲熬成白發(fā)的那個人,卻永遠閉上了雙眼。也許,他只是太累了。也許,他只想化作星辰,與“宇宙”長伴。
2017年是令人悲痛的一年,數(shù)學泰斗吳文俊、哲學大師周有光、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加之南仁東老師,一位又一位閃耀的星辰隕落遠去, 但是他們生前為這個國家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將一如既往地推動著中國奔弛在前進的道路上,永不停歇;他們傳承下的精神財富,這種敢為人先的銳氣,上下求索的執(zhí)著,將永遠地激勵著后輩青年。在一批批大師遠去的當下,于國有幸的是,新一代的國之棟梁正在抽芽拔高,國防科技大學的博士湯俊,27歲斬獲全球航空航天領(lǐng)域最高獎——威廉史密斯科學獎;80后博士楊璐菡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shù),解決豬器官移植到人體世界性難題;僅有23歲的劉明偵博士,成為在《Natur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fā)表論文最年輕的中國女學者……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頂尖學者,正在接棒傳承老一輩大師肩負的重要使命。在他們上下求索的身影中,中國的未來正在茁壯成長;在他們頭腦風暴的思索中,中國的藍圖正在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