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懷:家國兩相依
華夏文化的核心是家國文化,而家國情懷歷經(jīng)千年演進,形成了“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社會價值邏輯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價值邏輯。
從屈原投江的慷慨壯歌、到霍去病馬踏匈奴的無比豪邁;從岳飛精忠報國的忠誠執(zhí)著,到焦裕祿“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為民情深……常思民族大義、常懷興國之道、常念復興之志、常想愛民之心,這些都是家國情懷的生動寫照。
家國兩相依,“小家”與“大國”同聲相應。今天,我想起了一個青年人。
1950年,他結婚也就一年的時間,但他的國家需要他去打仗,他就穿上軍裝上了前線,然后就再也沒有回來!他的父親說:“作為一個領導人,自己有兒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又派誰的兒子去呢?如果我不派我的兒子去,而別人又人人都像我一樣,自己有兒子也不派他去上戰(zhàn)場,先派別人的兒子去上前線打仗,這還算是什么領導人呢?”
于是,毛岸英成了彭德懷招收的第一個志愿軍,第一批入朝,也是第一批陣亡的志愿軍軍人。他的身份,或許就意味著他“享有”犧牲的優(yōu)先權。
今天,志愿軍的英靈仍然護佑著中華、庇護著你我,每當想到這一點,心中就充滿無限感慨和無盡感動。
當我們專注于親情眷念、個人價值、自我情懷時,更要跳出一時一事、一人一地的局限,用更大的尺度來考量生命的質(zhì)量,用更廣的視野來觀照人生的價值,把熾熱的家國情懷揮灑在異國維和、邊關萬里、訓練一線、救災現(xiàn)場……有了家國情懷的豐潤,青春必能灼灼閃光、成就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