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著一張紙質小幅地圖,長43.5厘米,寬41.5厘米。地圖名稱是一行繁體小字“灌興全之間路線圖”,左下角落款的制圖單位為一列豎排繁體小字“紅星司令部制”,時間為“十一月廿八日”。這是90多年前的1934年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搶渡湘江時使用的地圖,上面標畫著廣西灌陽、興安、全州三縣之間的山地、隘口和道路,用雙線代表大路,單線代表小路,并注明了各要點之間的距離。這幅泛黃的地圖上斑駁的印跡默默訴說著湘江血戰(zhàn)的往事。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考驗的緊急關頭,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被迫開始進行戰(zhàn)略轉移。為保守軍事機密,中革軍委重新規(guī)定了軍委和各軍團的代號:軍委代號“紅星”,軍委各部門名稱前一概冠以“紅星”二字,如軍委總司令部為“紅星司令部”,總政治部為“紅星政治部”等。至11月中旬,中央紅軍相繼突破國民黨軍三道封鎖線。25日,中革軍委下達了作戰(zhàn)命令,決定將全軍分為4個縱隊從全州、興安之間搶渡湘江,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27日,紅軍先頭部隊渡過湘江,拉開了湘江戰(zhàn)役的序幕。
1934年11月28日,中革軍委發(fā)布命令,要求全軍到11月30日全部渡過湘江。為直觀體現(xiàn)灌陽、興安、全州三縣之間的地形,紅星司令部于同日繪制了這幅地圖,進一步明確戰(zhàn)略部署和行軍路線。至12月1日,中央紅軍與國民黨軍苦戰(zhàn)五晝夜,付出了極大犧牲,最終渡過了湘江,粉碎了蔣介石妄圖將中央紅軍“殲滅于湘江、漓水以東地區(qū)”的企圖。在行軍與作戰(zhàn)過程中,這份地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湘江戰(zhàn)役是關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zhàn),也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戰(zhàn)斗最激烈、損失最慘重的戰(zhàn)役。擔負掩護任務的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和紅三軍團第六師第十八團被阻隔在湘江東岸,彈盡糧絕,大部壯烈犧牲。此戰(zhàn)后,中央紅軍由長征出發(fā)時的8.6萬余人,銳減到3萬余人。渡過湘江后,中央政治局經過激烈爭論,決定轉向國民黨軍力量薄弱的貴州行進。中央紅軍突破烏江,攻占黔北重鎮(zhèn)遵義。在遵義,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在最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1955年,這張地圖被出差路過遵義的原冶金工業(yè)部鄂西礦務局局長周永柏偶然發(fā)現(xiàn)。后幾經輾轉,于1959年3月由遵義會議紀念館轉交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中央革命博物館收藏,向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展出,共同追憶那段戰(zhàn)火硝煙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