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珺是《習近平改革開放思想研究》一書的副主編和主要撰稿人。當記者采訪他時,他展示了研究團隊為寫作此書搜集的資料。
“習近平是一個全身心撲在改革開放上的人。”他說。
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習近平擔負著把鄧小平開創(chuàng)的改革開放事業(yè)推向前進的重任。
10月底,他又一次來到廣東,在深圳蓮花山下一個改革開放展覽館中流連一個多小時,并在一幅畫作前駐足。
上世紀80年代,這幅畫中的標語牌豎立在深圳蛇口工業(yè)區(qū),激勵改革開放的開拓者們以爭分奪秒、講求效益的精神,創(chuàng)造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奇跡。
習近平說:“再一次來到深圳,再次來到廣東,我們就是要在這里向世界宣示:中國改革開放永不停步!下一個40年的中國,定當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
6年前,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時,中國進入了改革深水區(qū)。有海外輿論稱,領導改革的中國共產黨面臨嚴峻挑戰(zhàn)。
王珺說,習近平頂住重重壓力推進改革,取得了矚目成績。
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fā)展,并在2017年實現2011年以來首次增速回升,達到6.9%,遠高于3.7%的世界經濟增速。
6年來,中國創(chuàng)造了7000多萬人的新增就業(yè),比英國人口還要多。
2018年,中國中等收入人數達到4億,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消費群體之一。
海外輿論稱,習近平是“一位遠見卓識的改革家”、“中國新一輪革新的中心人物”、“為中國未來修建一條獨特道路的嚴肅認真的改革者”,他“清晰的改革目標激勵著整個民族”,“‘習式改革’對整個世界都有正面示范效應”。
一、出身革命家庭,改革堅定不移
中國改革開放始于1978年。習近平那時正在清華大學化工系學習。他的父親習仲勛在廣東擔任第一書記。
習仲勛對改革滿懷渴望,他向鄧小平要“先走一步”的“尚方寶劍”,請求建立經濟特區(qū),為改革“殺出一條血路”。
父親的膽略和擔當影響了習近平。
上世紀80年代初,習仲勛從廣東調回中央,前往河北正定工作的習近平也開始了改革探索。他看到南方一些地方正推行農業(yè)“大包干”,就在正定做試點,在河北省開了先河。
習近平在縣委書記任上深知改革不易。有一次他說,我們的改革存在不系統(tǒng)、不配套的問題,突出表現是“中間梗阻”。他在正定推進干部制度改革,把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的人選拔出來。
習近平在其他省市任職,也以改革者形象著稱。他在寧德倡導“弱鳥先飛”,在廈門實行“放水養(yǎng)魚”,在福州開創(chuàng)“馬上就辦”;在浙江提出“八八戰(zhàn)略”;在上海力推“長三角一體化”。
美國學者庫恩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習近平來自一個改革者的家庭。更為重要的是,他本人就是一位堅定的改革者——我知道這一點是因為2005年和2006年我在杭州拜會了習近平,他當時就跟我們談到全面改革的重要性?!?/p>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鴻說,習近平的改革,來自他的經歷,來自他的從政。他經歷過“文革”,正反兩方面對比以后,他就明白,老路走不下去。他的思考跟鄧小平是一致的。
2012年,習近平在回顧改革開放歷程時說,如果沒有鄧小平同志指導我們黨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我們國家要取得今天的發(fā)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梢哉f,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chuàng)造。
習近平在地方的改革思想和實踐,輯錄在《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之江新語》等書中。觀察者認為,這正是新時代中國全面改革諸多設計的淵源。
二、設計“第五個現代化”,更高舉起改革大旗
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對中外記者說:“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p>
這時,習近平堅定宣示了要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的決心。
而習近平清楚地知道,他面對的是何等困難,皆大歡喜的改革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他執(zhí)掌的新一輪改革,必定要“既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上任后的首次出京考察,習近平選擇了鄧小平1992年“南巡”時到過的廣東。著名的“南方談話”曾推動改革開放實現新跨越。
在深圳,習近平瞻仰了鄧小平銅像。他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習近平不是第一個談論需要改革的中國領導人,但他在考察中發(fā)表講話的調子比以前更加有力。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說,習近平將自己堅定地置于改革者一邊。
一個月后,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說出了那句被廣為傳播的話:“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在習近平看來,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為了讓改革順利推進,習近平提出“鞋論”——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鞋的人自己才知道;要改的必須改,不改的就是不能改;新一輪改革不追求廉價掌聲。
習近平把“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被稱作“第五個現代化”。
面對新的復雜形勢,習近平構建了一套獨特的改革方法論:要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wěn)的關系、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要注重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
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何毅亭說,習近平改革思想是一個層次分明、系統(tǒng)完整、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科學回答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理論。
施芝鴻說,習近平為全面深化改革確定的總目標,既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又清晰勾畫了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路線圖、時間表。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說,習近平回答了新一輪改革誰來改、改什么、如何改的問題,在改革開放40年后,他進一步推動完成制度建設的使命。
在習近平主持下,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全面深化改革7年時間表,出臺了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改革方案,涉及從經濟到政治、從社會到文化、從生態(tài)到外交等各個方面。
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引發(fā)關注。有海外輿論稱“習式改革”為中國漫長而驚人的崛起注入新動力。
從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全面依法治國路線圖,到十八屆五中全會詮釋五大發(fā)展理念,再到十九大報告繪制現代化“兩步走”戰(zhàn)略,全面深化改革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突出亮點,習近平也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