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和睦的家庭奠定了周恩來人格特征之基礎(chǔ)

童年周恩來。(資料圖)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第一所學校就是自己的家庭,家庭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一個繞不開的起步階段,也是關(guān)鍵的階段。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對兒童的人格影響極深。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與團結(jié),家庭的環(huán)境與氛圍,對于兒童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周恩來的家族一直是一個和睦的大家庭,他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和諧且書香氣濃郁的家庭里。
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是個讀書人,年輕時考中秀才,他是“國學生”(清政府規(guī)定的最高學位)、“主事銜”(官階,正六品)。后因其父親去世,家道衰落,出于生計他多年漂泊在外,做過文書,當過收發(fā)。他秉性耿直,為人忠厚,雖然生活清苦,話語不多,但十分有主見。作為父親的慈祥、寬厚、誠實等性格和人品,對周恩來有著較大的影響。
對童年的周恩來的教育和影響較大的當數(shù)其三位母親,即生母、嗣母和乳母。三位母親,給了童年周恩來三種不同的養(yǎng)分。相同的是,她們都以純厚的母愛對周恩來傾注了全部心血,不同的是,她們在自覺和不自覺中以不同的方式和性格正面影響著他,而這些影響,對周恩來的成長是至關(guān)重要的,也是刻骨銘心的。
周恩來生母萬氏,生性豁達開朗,辦事精明干練,能識大體、顧大局,善于調(diào)解矛盾糾紛。她主持周府家務(wù),處事靈活,考慮問題細密周到。萬氏從小跟著父親萬青選出入官宦門第,經(jīng)歷過比較大的場面,見多識廣,在敗落的周府中充當“管家”。在處理家務(wù)過程中,萬氏常常帶著周恩來,使其經(jīng)常置身其中,耳濡目染,看到并學到了許多協(xié)調(diào)關(guān)系、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萬氏處理復雜家務(wù)、排解糾紛的才干,給周恩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恩來后來那超人的談判、應變能力和處理復雜的國際關(guān)系及繁重的黨和國家重大事務(wù)等本領(lǐng),就有母親給他的最早影響。周恩來成為新中國外交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者,成為全國人民愛戴的“大管家”,這中間不無生母萬氏的熏陶。
嗣母即小叔母陳氏,性情溫和,待人誠摯,在詩文書畫上都有較好的造詣。陳氏因年輕守寡,深居簡出,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傾注在對過繼并一起生活的周恩來的撫養(yǎng)和教育上,教他認方塊字,背唐詩宋詞,給他講故事,使周恩來從梁紅玉、文天祥、關(guān)天培、岳飛等故事中受到愛國主義、品行操節(jié)等方面的教益和啟迪。秦儈等反面人物的故事,則教育了周恩來嫉惡如仇、愛憎分明的樸素感情。嗣母陳氏經(jīng)常教周恩來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等詩句,也使周恩來產(chǎn)生了對勞動人民的巨大同情心。嗣母的教育以及她身上體現(xiàn)出的中國婦女賢淑文靜的美德對幼年周恩來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養(yǎng),其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周恩來的好學、仁慈、謙讓,可以說其源頭就是嗣母的言傳身教。周恩來文采飛揚,才華橫溢,這中間不無嗣母陳氏的教誨。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周恩來作為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始終甘為人民的公仆,一直保持著精忠報國、廉潔奉公的高風亮節(jié),也源于當年嗣母的教誨。陳氏還帶他到離鎮(zhèn)淮樓不遠的胯下橋去游覽,從韓信甘于受辱,告訴他做人要忍辱負重,能屈能伸,方可成為大丈夫,在周恩來的人品中注入了一個“忍”字。這個“忍”字,使周恩來一生受用不盡。后來,周恩來又在陳氏輔導下讀了《西游記》,孫猴子的造反精神,愛憎分明和機智靈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乳母蔣江氏家境貧寒但為人正直,心地善良,她一邊用乳汁哺育周恩來的成長,一邊經(jīng)常教周恩來種瓜種菜,用自己的言行向他傳輸了勞動人民勤勞善良、誠實樸素的優(yōu)秀品質(zhì),教會了他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農(nóng)家知識,增加了春種秋收、春華秋實的感性認識。在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和養(yǎng)母陳氏相繼去世后,乳母蔣江氏盡管沒有了工錢,但仍留在周家無私的照料尚未成年的恩來。周恩來曾說過:“我從她(指乳母蔣江氏)那里了解到勞動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她教會我大公無私”。因此可以說,周恩來大公無私的精神,最早是受到乳母的真?zhèn)?,他不搞特殊,緊緊和勞動人民同呼吸,這中間不無乳母蔣江氏的影響。乳母曾帶著周恩來在“逼租牌”前申訴講述農(nóng)民的苦難,使周恩來初步了解到中國農(nóng)民的艱辛生活,從而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同情受苦農(nóng)民并想解救他們跳出苦海的種子。生母和嗣母相繼去世后,周恩來的實際撫養(yǎng)人和監(jiān)護人是八嬸母楊氏,她一生恪守“積善積德”的理念,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少年周恩來。
在旅歐期間,周恩來在一封表明自己“當信共產(chǎn)主義原理”志向的信中說:自己一來“天性富于調(diào)和性”,二來“求真的心極盛”,這兩大性格與早年受母親的熏陶有關(guān)。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周恩來在重慶與記者談個人與革命的歷史時說:“直到今天,我還要感謝母親(指嗣母陳氏)對我的啟發(fā)和教育,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沒有她的關(guān)心照顧,那我就不能夠在事業(yè)追求方面培養(yǎng)任何興趣”,“嗣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承繼過來的。但我的生母是個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一部分。” 他12歲告別故鄉(xiāng),先后在3所學校就讀,無論在哪所學校學習,周恩來的成績都非常優(yōu)秀,品行修養(yǎng)皆出類拔萃,從中可以看出他所受到的家庭影響是多么的重要,打下的基礎(chǔ)是多么的厚實,這是周恩來思想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