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全要素演練,即將進入白熱化階段。第78集團軍某旅指揮控制三連下士范陽陽,負責構建的指揮平臺卻遲遲無法入網。最終,因指揮鏈中斷,作戰(zhàn)指令無法在規(guī)定時間內下達,此次任務以失敗告終。
對于這個結果,范陽陽自己沒想到,戰(zhàn)友們也很意外。要知道,范陽陽所在班是連隊的“尖刀班”,他更是班里的“一號手”,構建指揮所網系是“看家本領”。此前,他參加幾十場演習演練從未出過差池,次次都圓滿完成任務。
“尖刀班”的“一號手”在專業(yè)領域栽了跟頭?戰(zhàn)友們心存疑惑,范陽陽滿肚子委屈。演練結束,他找到導演組討要說法:“以往演練中,指揮平臺搭建都會有配屬力量布置線路、轉接視頻,這次配屬單位的傳輸鏈路出了問題,讓我們幾個人兩頭兼顧,仗還怎么打?”
導演組的回復很簡單:上了戰(zhàn)場,沒有配屬單位,仗就不打了嗎?
復盤總結會上,有人替范陽陽打抱不平,認為鏈路故障是配屬力量不到位造成的,責任不全在三連;有的人則支持導演組的觀點,認為戰(zhàn)場情況瞬息萬變,即使配屬力量沒到位,仗也得繼續(xù)打……
“有些仗沒有配屬力量沒法兒打,但有些仗沒有配屬力量照樣打,少了配屬不是打敗仗的理由?!甭妙I導一針見血地指出:范陽陽的經歷恰恰暴露出大家思想中存在的“幫手依賴”問題。戰(zhàn)場是復雜殘酷的,打仗不都是萬事俱備,要多想可能出現的情況,多留幾個后手,多做一些預案,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此事也給全旅官兵敲響了警鐘,只有練好自身本領才能應對戰(zhàn)場上的突發(fā)情況。在最近一次演練中,范陽陽和戰(zhàn)友面對意料之外的情況,見招拆招,最終完成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