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雪山,西藏阿里軍分區(qū)某部參謀朱允來背上行囊前往陸軍工程大學研究生院,開始了嶄新的求學之路;
走進雪山,陸軍工程大學領導專家組一行前往拉薩,與西藏軍區(qū)簽署《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合作框架協(xié)議》。
金陵十月,起點與終點在西藏邊防和陸軍工程大學之間位移變換,這“一來一去”的背后意味深長——
來,意味著部隊官兵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
去,意味著院校對高層次人才的渴求和對職責使命的擔當。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陸軍工程大學,去聆聽他們關于“渴望”的故事——
他們懷著對知識的渴望而來——
少一些功利安逸,多一些堅持與堅守
到南京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來自西藏阿里的2020級研究生新學員朱允來還是感覺有些醉氧:疲倦、嗜睡。5年的高原生活賦予了這個籍貫江蘇南通的小伙子濃烈的高原味道——
紫紅的臉龐,風沙雕刻的痕跡清晰可見,說話有些拖著后鼻音,如果不是自己介紹,旁人很難看出他是出生于1991年的江南小伙兒。
朱允來所在連隊是位于海拔4600米的扎西崗邊防連,2013年被中央軍委授予“雪域高原戍邊模范連”稱號。此番軍校之行,他特意帶了一張雪域巡邏的照片:莽莽雪原,他和戰(zhàn)士們席地而坐吃著干糧,身旁是高大的軍馬和飄揚的五星紅旗。
“畢業(yè)剛分配到阿里時,面對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我也曾經歷從興奮到猶疑到適應,再到堅定的心路歷程。幾年后,越工作越感到知識和能力的欠缺,覺得應該充實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務邊防,所以選擇報考了軍校研究生。”談起讀研初衷,朱允來如是說。
對于學科專業(yè)選擇,朱允來給記者講述了他在部隊時的經歷:在特殊地域和極寒條件下,很多常見的訓練項目在高原卻難以開展,“能否開發(fā)一個高原訓練系統(tǒng),運用VR、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各種訓練情況實時模擬,從而解決高原訓練難的問題?”
“考研報名時,看到‘作戰(zhàn)模擬與訓練仿真’學科方向時,一下子被吸引了?!睅е鴮鉀Q部隊訓練實際問題的渴望,朱允來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個學科方向并積極備考。
采訪中,朱允來問了記者這樣一個問題:你見過凌晨4點的阿里嗎?
正當記者疑惑時,朱允來說,基層干部考研不容易,白天工作沒時間復習,只能利用午休和晚上熄燈后的時間。阿里的深冬,冷得人直打哆嗦,為了驅寒,我接一盆熱水暖暖手、泡泡腳接著學,這一學常常就到了凌晨4點(相當于內地凌晨2點)?!拔蚁M麕啄旰髮W成回阿里,能更好地解決部隊訓練中的實際問題?!?/P>
朱允來是陸軍工程大學實行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受益者,也是該校研究生培養(yǎng)推動由“學術型人才為主”向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主”轉變的一個縮影。
記者了解到,今年,該校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招生280人,占總計劃的67%,朱允來就是這二百八十分之一,預計今后兩年這一比例將提高到70%。
“這是我的父親日記里的文字,這是他青春留下的散文詩,多年以后我看得淚流不止,我的父親已經老得像一個影子……”上軍校研究生的前一個晚上,參謀徐楊洋捧著心愛的吉他再次哼唱起這首《父親的散文詩》。
天山下、博湖邊,月光中,軍營里。徐楊洋帶著親人和戰(zhàn)友的囑托來到他向往已久的軍校校園,開啟研究生的學習生涯。
徐楊洋來自駐新疆巴州某部,在記者印象里,這個活潑開朗的大男孩喜歡唱歌,一笑就有兩個大酒窩,聊到邊疆的人和事,眼神里就有光。他常年埋頭于部隊通信建設,這次上研究生,他還是選擇了電子信息專業(yè)領域。他說,我就是想回去能更加拓展專業(yè)領域在部隊的應用空間。
“少一些功利安逸,多一些堅持與堅守?!比缃竦男鞐钛笳n余常抱著從邊疆帶來的吉他哼上幾首,這動人的旋律,似乎在為他和他的同學們的未來而歌唱。
他們帶著服務部隊的使命而去——
邊防官兵守護高原,我們守護他們的夢想
轉輾3800多公里,穿過片片云海,參謀張曉博所在的調研組終于來到西藏某部。還沒來得及整理行李,強烈的高原反應就讓這個一米八五的大個子頭痛胸悶、心慌氣短。
這是張曉博第一次上高原。9月14日,他所在的陸軍工程大學調研組代表該校與西藏軍區(qū)簽署《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合作框架協(xié)議》,旨在搭建“機關—院校—部隊—專家—學員”一體化育人平臺,探索建立貼近部隊、符合專業(yè)學位研究生特點規(guī)律的培養(yǎng)模式、質量標準和保障體系。
離開拉薩第3天,準備前往西藏某部的調研組成員李杰就接到了西藏軍區(qū)某部參謀劉義的電話:能否請你們派出專家?guī)臀覀兣嘤栆恢o人機操作手隊伍?
當晚,李杰就協(xié)調相關部門和單位,組織專業(yè)力量,計劃盡快開展一期無人機操作手培訓,還就后續(xù)依托軍事職業(yè)教育平臺常態(tài)化為部隊開展線上培訓和技術支持做出了安排。“當時感覺部隊期盼很迫切,這種期盼是對新技術和新裝備的渴望。”調研組成員曹天威說。
教員胡永江從事無人機領域研究多年,這幾年,他帶領團隊數(shù)次上高原將某型無人機技術運用于基層部隊訓練中。在他們看來,無人機能有效助力部隊戰(zhàn)場態(tài)勢掌控、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和飛行指揮調控等能力形成,同時對無人機領域相關科研課題攻關提供有效支撐。
睡好住暖,對于常人來說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但對于高原官兵來說是一種渴望。為了將這種渴望變?yōu)楝F(xiàn)實,連續(xù)3年,51歲的教員韓旭和他的團隊7次上高原,為的就是讓官兵們睡好住暖。
從軍十余年,邊防戰(zhàn)士葛修鵬親歷了連隊駐訓條件的變化:此前,連隊住的是帳篷,夜里需穿著棉衣鉆睡袋、再蓋被子大衣,依靠煤柴爐取暖。如今,在新型保溫方艙里,晚上蓋一層單被就能睡得很舒服。
讓官兵們睡眠條件發(fā)生“巨變”的是韓旭教員團隊研發(fā)的“拆裝式自供能保溫方艙”。這種保溫方艙安裝簡單,利于戰(zhàn)備,自帶光伏發(fā)電,保溫性能優(yōu)越,即便外面是零下四五十攝氏度的冰天雪地,方艙內亦是溫暖如春,贏得官兵紛紛點贊。
高原公路海拔高、距離長,路況復雜,施工作業(yè)難度大,常常一邊是壁立千仞,一邊是溝深崖陡,車行人走,步步驚心。連續(xù)多年,教員邵飛和他的道橋團隊數(shù)次上高原,開展邊防公路養(yǎng)護數(shù)萬米,同時根據(jù)部隊所需開展道路應急搶通保通。
采訪中,邵飛講述了一段搶修巡邏橋的經歷:在某高原防區(qū),因雪水融化,邊防巡邏橋水毀嚴重??b密論證后,邵飛所在道橋團隊大膽創(chuàng)新設計了一種基于合理導流堤的公路鋼橋方案,架設快橋基穩(wěn),保證了橋梁長期安全。
“到邊防一線,最大的感受是科技服務部隊戰(zhàn)斗力建設的緊迫性,也更加堅定了我們用軍事斗爭準備牽引學科建設方向的決心和信心。”邵飛說,和平的陽光離不開邊防軍人的默默堅守,這堅守中有奉獻,更有渴望。他們甘愿睡地窩子,也渴望住上溫暖的營房;他們甘愿徒步丈量邊防,但更渴望巡邊踏上“風火輪”。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用科技充盈他們的渴望,讓渴望變成現(xiàn)實。
他們共同的心愿——
當渴望遇上甘泉,夢想將會開花
眼前,壯闊的大海藍天;腳下,美麗的珊瑚礁盤。在南海深處,畢業(yè)學員王強所在單位就坐落在這里。6年前,王強還是研究生學員,如今,他已是單位技術骨干力量。
說起王強,教員和戰(zhàn)友們對這位勤勉的學員印象深刻:研究生第二年就參與某裝備研制、近海試驗和模擬訓練等,有時一干就是4個多月,與海洋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強的專業(yè)是道路橋梁與隧道工程,他對專業(yè)有著別樣的理解:道,左邊一個走之旁,右邊一個首字,說的是干道橋這個行當,要自己親自干在前、想在前才能干出一番事業(yè)。
“苦點累點沒啥,海上生活最難過的一關是枯燥寂寞。”王強和戰(zhàn)友們每天收集、記錄、整理實驗數(shù)據(jù),檢查裝備穩(wěn)定性。在他看來,剛開始海上試驗時還很新鮮,過一段時間,那股新鮮勁兒就會淹沒在無邊無盡的藍色浪涌中。
沒有了新鮮勁兒,考驗的才是初心的恒長和對夢想堅持的力量。一次,臺風預警,王強和戰(zhàn)友們剛剛撤收裝備完畢,突然雨大起來,撤收裝備的船艇來接大家了,但此時王強發(fā)現(xiàn)過門兩側的防風鎖沒有安裝。王強堅持讓戰(zhàn)友先走,直至把最后一批防風鎖固定好才撤離。
3年的研究生學習生活,王強大部分時間都是與海洋打交道。畢業(yè)前夕,他鄭重將志愿填上曾經戰(zhàn)斗過的南海某部。他說,那里是他夢想啟航的地方,也必將是實現(xiàn)夢想的最終歸宿。
為了夢想成為現(xiàn)實,從高原回來的這些天,陸軍工程大學調研組忙著將部隊反饋的問題梳理匯總,融入研究課題,納入“十四五”學科建設規(guī)劃;數(shù)十位博士學員也將研究課題聚焦部隊所需,組成博士服務團準備深入部隊開展科技服務。而遠在西藏某部的官兵們則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變化:某作戰(zhàn)課題有了院校和部隊的“雙導師”……
“基層部隊對人才的渴望,院校對科研成果服務部隊戰(zhàn)斗力的渴望,兩者之間,就差一座橋梁?!标戃姽こ檀髮W研究生院領導說,“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創(chuàng)新軍事教育理念,我們與一線部隊攜手在行動。”
深秋的金陵,五彩斑斕,如同夢想般燦爛,當渴望遇上甘泉,夢想將會開花……
圖①:新學員朱允來入學前(左四)在雪域高原與官兵一起巡邏。 劉曉東攝圖
②:韓旭教員團隊為邊防官兵研制的拆裝式自供能保溫方艙。 張 華攝
圖③:學員們在開展舟橋架設演練。 蔣蔚蔚攝圖
④:陸軍工程大學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新學員歡呼雀躍的場景。 朱桁岡攝
相關鏈接
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是面向崗位培養(yǎng)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徑,是研究生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yè)學位,是相對于學術性學位而言的學術類型,培養(yǎng)適應社會特定職業(yè)或崗位的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
根據(jù)教育部和軍隊政策規(guī)定,軍隊在職干部通過全國統(tǒng)考攻讀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可以采取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形式,畢業(yè)頒發(fā)畢業(yè)證和學位證。
陸軍工程大學主動對接一線部隊,把大力發(fā)展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作為研究生教育改革重點,持續(xù)推動由培養(yǎng)“學術型人才”為主向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主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