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仿佛是一雙眼睛。
當我們回望走過的路,審視自己每一次選擇、衡量生命的價值,便會發(fā)現(xiàn)人生中許多不經意的風景,只有經過歲月沉淀,才能真的領略它的美麗。
春節(jié)前的最后一個周末,記者走近一群年輕的海軍觀通兵,他們戍守在東南沿海的一座高山雷達站里。
那山說高也沒多高,堅守的日子說苦也不算苦,與他們聊天的話題平凡瑣碎,一如他們單調的工作。在日復一日的堅守中,他們和大多數(shù)普通人一樣,歷經人間喜怒樂苦;在不能團圓的“團圓年”,他們也會思念家人和遠方的她,擁有一份難得的“小確幸”,也不得不面對生命中的諸多不如意。
歲月流轉,漁火閃爍,他們面對的風景如同大海的潮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他們走進人群,沒有人會注意他們被山風和烈日侵蝕的滄桑面龐。當他們的青春在堅守中流逝,山下的都市鮮少有人會注意到這群高山水兵的存在。
可因為一種佇立,他們就是山的守望者、海的守護者。他們身上的“浪花白”,賦予了他們不一樣的青春色彩。他們本身就成了山巔的一道風景。
這風景有多美,老兵張榮明是懂的。
第一次見到張榮明,是在上山的盤山道上。那天,陽光正好,車行至半山腰,路邊一座石頭房,一個身穿海魂衫的人獨坐房門外,眺望著遠方的海。
駕駛員李新明告訴記者,他是雷達站一級軍士長,5年前已經退休。因為離不開這座山,他2年前又回到了這里。
堅守,把使命變成了眷戀。山頂?shù)睦走_站面積不大,位于陡峭的崖壁旁,是35年前第一批上山的觀通兵劈山鑿石建成的“家”。
也是在那一年,18歲的張榮明上了山。剛上山的日子,他極不適應,“山上一年到頭起大霧,身上患濕疹又疼又癢”。張榮明想家時,便站在山頂眺望家的方向。
眼淚咽進肚里,時間長了也能釀成一杯香醇的酒。如今52歲的張榮明,說不出自己后來為什么選擇留了下來,他只知道“在山上待久了,很多人都不想走”。
7年前,張榮明帶的徒弟王輝,下山前抱著他哭得稀里嘩啦。
5年前,張榮明這個雷達站最老的老兵光榮退休。
妻子對他說,你已經為部隊做了很多事,該下山休息了。戰(zhàn)友們對他說,班長你別走,走了以后誰陪我們談心??!
張榮明心里五味雜陳,萬般不舍,他對自己說,走時一定不能流淚。
告別時刻,張榮明沒忍住——他用雙手搓著自己的臉,哽咽著,眼淚順著指縫流下來,又被山風吹干。
因為付出,所以不舍。這個道理,張榮明也是在2年前才明白的。他說,吃過苦的日子,才是人生值得珍藏的日子;最平凡的日子,恰是生命中最美的風景。
2年前,張榮明又一次回到雷達站。他像個游子一樣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心里感覺無比溫暖。
在山上住了一天,張榮明舍不得離開。第二天,他找到山下村子熟悉的老支書:“我想留下來,只要能看著雷達站,干點啥都行啊?!?/P>
就這樣,張榮明留在了這個曾經用整個青春堅守的地方,當年守護的他鄉(xiāng)成為了他今天生活的家園。
張榮明承包了一個魚塘,靠養(yǎng)魚養(yǎng)蝦維持生計。日子過得恬淡,可他很知足:守著魚塘,一抬頭就能看到山頂?shù)睦走_站,這里的一切就是他生命中最值得咀嚼的風景。
依然守著那片海、那個軍營,老兵張榮明眼中的風景依舊。每次眺望山頂?shù)睦走_站,張榮明仿佛看到年輕時的自己,重回那段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
生命是一段旅程,堅守是青春的過程。今天,有許許多多像張榮明一樣的高山水兵,佇立在祖國海防線上,守望無垠大海、盛世繁華,希望“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他們,是這個中國年里最美的風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