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在軍迷的世界里,總有一些軍工名企人人耳熟能詳。美國的洛馬和波音公司、俄羅斯的蘇霍伊設計局和金剛石-安泰公司……不過,除了這些軍工名企,還有不少軍品研發(fā)成績驕人卻在軍工領域鮮為人知的大型企業(yè)。曾風靡一時的手機行業(yè)領軍者諾基亞,是著名的薩克TRG-42狙擊步槍和Valmet M60步槍的生產商;“您身邊的熱水器專家”A.O.史密斯公司,是生產航空炸彈的企業(yè);三星集團是韓國重要的軍工企業(yè),生產過K-9式155mm自行榴彈炮以及著名的K1主戰(zhàn)坦克等武器裝備。這些企業(yè)生產出的產品不僅民品暢銷全球,軍品也在軍貿市場非常活躍。從本期開始,我們開設《跨界名企》專欄,帶您探尋這些跨界名企背后的“第二面孔”。
生活中記錄美好畫面,戰(zhàn)場上瞄準“生死”瞬間
卡爾·蔡司是什么?在不同人眼中,它扮演著不一樣的角色。對攝影發(fā)燒友來說,卡爾·蔡司意味著“咔嚓”一聲,記錄生活美好瞬間;在游戲玩家看來,激烈槍戰(zhàn)中打開“98k”狙擊槍倍鏡的那一刻,這款因裝備卡爾·蔡司瞄準鏡的二戰(zhàn)名槍,能在游戲中瞬間將對手“爆頭”。
起源于19世紀末的卡爾·蔡司公司,是世界光學領域的龍頭企業(yè),出品的鏡頭在傳統(tǒng)相機領域是“高貴”的代名詞,不少攝影發(fā)燒友以擁有卡爾·蔡司鏡頭為榮。作為一家百年老企業(y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技術公司之一。
正是有了這樣的背景,提起卡爾·蔡司,大多數人的印象是照相機鏡頭等光學設備。事實上,透視這位百年追光者的“第二面孔”,它不僅在光學鏡頭領域被人標榜,在武器裝備領域也創(chuàng)造出諸多輝煌成績??枴げ趟镜漠a品,如頭盔瞄準系統(tǒng)、傳感器、潛望鏡、激光測距儀、熱成像系統(tǒng)、瞄準具等,都對相關武器裝備研發(fā)產生過重大影響。
一戰(zhàn)時期,軍用光電產品應用到了戰(zhàn)術觀測上。為了奪取戰(zhàn)爭勝利,交戰(zhàn)雙方在光學技術上進行了激烈的角逐。當時,德國的光學技術最先進。其中,蔡司光學儀器廠蜚聲世界。他們的產品裝備在“豹”2A6主戰(zhàn)坦克、德國214型潛艇上,讓這些裝備在戰(zhàn)場上大放異彩。
說到卡爾·蔡司公司的軍工產品,就避不開聲名遠揚的6×30望遠鏡。自20世紀初誕生以來,外形現代化、性能優(yōu)異的6×30望遠鏡,一直是德國軍官的“寶貝疙瘩”。一戰(zhàn)后,由于政策允許,不少軍官主動購買6×30望遠鏡,作為個人使用。后來,德國將6×30望遠鏡作為軍隊標準望遠鏡。那個年代,不少與軍事有關的新聞中,都會提到“在6×30望遠鏡注視下”這句話。
當時,卡爾·蔡司公司還生產了一些其他類型的軍用望遠鏡,包括為德國潛艇部隊生產的 8×60 望遠鏡,該望遠鏡具有極其優(yōu)異的光學性能,至今仍受望遠鏡資深收藏家的熱捧。無論是零件裝配組合,還是外觀設計,卡爾·蔡司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品質一流。
卡爾·蔡司的光學器材在德國武器裝備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比如,供潛艇使用確定目標方位的雙筒望遠鏡、超廣角大口徑雙筒望遠鏡、88 mm反坦克炮的測距機等裝備。在6×30 望遠鏡的基礎上研發(fā)的8×30望遠鏡,其精巧的設計外觀、廣闊的光學視野令人贊嘆。尤其是這款望遠鏡色彩還原度高、色差和像散小,這樣的性能對提升軍用觀察精度來說尤為重要。
三位“合伙人”的傳奇經歷,只為傳承那抹“經典藍”
如今,卡爾·蔡司的“小藍標”在世界各地隨處可見??v觀卡爾·蔡司公司的業(yè)務版圖,40多個國家擁有20多座工廠、50多個銷售與服務機構以及25個研發(fā)機構,擁有超過2萬名員工,每年營收總額達10億歐元,這樣的成績讓人贊嘆。
不過,卡爾·蔡司公司在成立之初,只是一個“蝸居”在小胡同內僅有幾名員工的“小作坊”。風云變幻,卡爾·蔡司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長,成為當今大家熟知的光電行業(yè)的“領軍者”?
耶拿,一座令光學界人士肅然起敬的德國小城。170多年前,一家精密機械及光學儀器制造車間在這里誕生,時年30歲的機械工卡爾·蔡司開始創(chuàng)業(yè)起步,制造放大鏡和顯微鏡,這便是現在卡爾·蔡司公司的前身。
事實上,這位奠定了德國光學設備基礎的人,曾經只是一名高中畢業(yè)生,在業(yè)界并不起眼。卡爾·蔡司從學校畢業(yè)后,來到耶拿,開始了學徒生涯。他是一名極其勤奮的學徒,除了師從一名博士虛心學習技能外,還到當地大學旁聽各類課程,提高專業(yè)技術能力。
最初,這家“小作坊”只是制作、改進一些不同類型的放大鏡片和簡單的顯微鏡。1861年,憑借出色的設計,卡爾·蔡司制造的顯微鏡在一次工業(yè)展覽會上獲得金牌,被認為是當時最好的科學儀器。15年后,卡爾·蔡司終于在光學儀器制造方面站穩(wěn)腳跟,員工規(guī)模也擴大到了 20 多人。
當時,制作顯微鏡普遍采用的是“試錯法”,通過更換鏡片,改變鏡片間距,找到可用的光學系統(tǒng),這種方法低效且結果并不十分準確。在制造顯微鏡的過程中,卡爾·蔡司和很多員工都發(fā)現,累加鏡片可以增加放大倍數,但隨著鏡片的增多,放大細節(jié)的能力并不出色。躊躇之際,卡爾·蔡司邀請到耶拿大學的物理學家恩斯特·阿貝加盟合作。他們艱苦攻關了6年,終于研制出一款光學性能超越所有同行產品的顯微鏡。
雖然卡爾·蔡司和恩斯特·阿貝成功制造出了先進的顯微鏡,但顯微鏡上的玻璃一直是影響產品質量的短板。這時候,第三位“合伙人”加入到研發(fā)隊伍中,來自德國維滕的化學家奧托·肖特研究出一種玻璃制造工藝,可以生產出具有全新光學特性的鋰玻璃。得益于兩位專家的支持幫助,卡爾·蔡司公司的光學鏡頭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之后,卡爾·蔡司——這個商標聞名世界。
有一段傳奇經歷,一直為世人所津津樂道??枴げ趟救ナ篮?,按照遺囑股權轉到了他的兒子洛迪里克名下,洛迪里克又將股權轉讓給恩斯特·阿貝。一年后,恩斯特·阿貝成立了一家基金會,將自己的股份和資產全部轉到這家基金會的名下。不過,這家基金會的名字依舊是曾經的好友卡爾·蔡司。至今,卡爾·蔡司基金會仍然是卡爾·蔡司公司和肖特公司的獨家產權所有人。
見證歷史風云變幻,品質創(chuàng)新是企業(yè)發(fā)展的“精神內核”
作為百年老企,卡爾·蔡司公司在追求卓越、品質第一的理念推動下,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和品牌魅力。
沒有一家瞄準鏡制造商,像卡爾·蔡司公司一樣,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強大的研發(fā)能力,它是NASA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人類在太空中使用的第一款鏡頭、人類首次登月時使用的哈蘇相機鏡頭都是來自卡爾·蔡司公司。
當然,這家百年老企也曾面臨過生存危機。二戰(zhàn)后,“柏林墻”將德國一分為二,同樣也分裂了卡爾·蔡司公司。在盟軍與蘇聯(lián)簽訂德國分治協(xié)議前,意識到耶拿可能會落入后者之手。于是,他們在撤離時帶走了卡爾·蔡司公司大部分管理層和科學家,并用卡車將這些專家運送到美國控制區(qū)域。此后,這些專家在西德重新建立了同名公司。蘇聯(lián)則主導了東德的卡爾·蔡司公司,控制了當地的工廠。
自此,兩家卡爾·蔡司公司獨立經營,兩者之間的對立持續(xù)了近50年,直至“柏林墻”倒塌才實現合并。在此期間,盡管處于分裂狀態(tài),但一墻之隔的“東蔡”“西蔡”并沒有放棄對技術的追求,二者都標榜自己是卡爾·蔡司公司的“真身”。正是這種“試圖超越對方”的競爭,使卡爾·蔡司公司在光學技術上取得了長足進步。
兩德統(tǒng)一后,兩家卡爾·蔡司公司合并經營,總部設在奧伯考亨,擁有3500名員工,在世界很多地區(qū)都設有分廠。進入數碼時代,依靠卡爾·蔡司公司的鼎力相助,原本是光學外行的索尼公司在單反市場取得成功;在手機領域,是否配備卡爾·蔡司認證鏡頭幾乎成為手機拍攝功能強大與否的標志,也成為眾多手機廠商宣傳產品的噱頭和賣點。
作為德國三大光學品牌之一的卡爾·蔡司公司,早早便打上了品質創(chuàng)新的深深烙印,并不斷將創(chuàng)新成果應用到企業(yè)的最新產品中。在他們的研發(fā)人員看來,創(chuàng)新是一條漫長的旅途,一些經典項目取得成功之前,可能有六七年甚至十年都是在創(chuàng)新探索的路上。有數據顯示,近年來卡爾·蔡司公司將總營收10%的金額投資到新技術的創(chuàng)新研發(fā)上。被稱為“科學家創(chuàng)業(yè)友誼典范”的卡爾·蔡司基金會,為技術創(chuàng)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確保科研項目不會中途夭折。
縱觀歷史風云變幻,卡爾·蔡司公司歷經坎坷卻屹立不倒。追尋背后的成功秘訣,或許能夠從一封布滿灰塵的書信中找到答案。19世紀,達爾文給友人的一封書信中寫道:“拜托轉告蔡司先生,請幫我挑選一臺高品質的蔡司顯微鏡給我的兒子,這樣他就可以同我進行更精準的科學研究了。”
矢志品質創(chuàng)新,是始于卡爾·蔡司公司創(chuàng)立之初的烙印,也是一家企業(yè)發(fā)展的“精神內核”。
制圖:唐國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