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影《無問西東》持續(xù)熱映,成為備受關(guān)注的話題。影片中投筆從戎、血染疆場的空軍飛行員沈光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沈光耀家境富裕、才華橫溢,本是一個“特別有希望”的人。但生逢戰(zhàn)亂年代,他選擇自愿參軍,“奔赴一場劫難,卻像去赴一場盛宴”。盡管他的母親希望他不要“還沒想好怎么過這一生,就連命都沒了”,可他最終還是選擇駕機撞沉敵艦,臨死前微笑著說了一句:“媽媽,對不起?!?/P>
有人評價,這部影片“催淚灼心、沸血燃魂”,讓人深受感動。細數(shù)近來上映的影片,其實不乏這樣觸動人心的作品,如《戰(zhàn)狼2》等,其中塑造的軍人形象,讓人“淚目”、讓人震撼、讓人熱血沸騰。
然而,又有多少人思考過這樣的一個問題——很感動,然后呢?我們從這些“令人感動”的電影中獲得的,是對人生意義的追問,是對生命狀態(tài)的反思,是對家國情懷的喚醒,抑或只是一碗雞湯——“感動了,沒有然后”?
就好比,我們?yōu)椤稛o問西東》中的沈光耀而感動,卻未必了解他在現(xiàn)實中的原型——沈崇誨。在南京紫金山北麓的航空烈士公墓園里,一塊石碑上寫著這樣的文字:“沈崇誨。中尉飛行員,烈士,湖北武昌人。中央航校三期畢業(yè),任空軍二大隊九隊分隊長。1937年8月19日于上海白龍港洋面駕機撞沉日艦,英勇殉國,時年二十七歲,追贈為上尉?!?/P>
70多年過去了,如果不是因為電影,這位舍身取義、為國捐軀的烈士,還有幾人知曉?隨著對電影的關(guān)注逐漸降溫,這位烈士又能在我們的記憶中留存多久?如果我們不認真思考“觀影之后”的事,就可能像一位學(xué)者所說,固然能帶來短暫的振奮,事后卻甚至可能什么都沒留下。
當(dāng)年,那些身處國家危難中的“沈光耀”們,面對警報的尖叫、炮彈的轟鳴,沒有回避,沒有旁觀,而是一往無前,無怨無悔。生命、家人、祖國,這幾個選項,在戰(zhàn)亂年代難以共生,當(dāng)他們作出決定時,會給人一種強烈的“力量感”。
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不需要做這么沉重的抉擇,不少人卻常有“無力感”。少了時代賦予的苦難,為什么依然無法獲得更好的生命體驗?這一問題值得深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考題。今天,我們依然需要面對紛繁復(fù)雜的矛盾問題,在糾結(jié)、焦慮、迷茫之時,不妨想想自己的初心、聽從內(nèi)心的召喚,探尋電影中清華老校長梅貽琦所說的那種狀態(tài)——“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那些胸懷堅定理想、執(zhí)著信念、深沉情感、強烈責(zé)任的身體力行者,不會缺少這種“平和與喜悅”;那些不談理想、拒絕崇高、甘于平庸、精致利己的人,反而難以獲得這種“平和與喜悅”。
面對沈光耀這樣的“熒屏英雄”,面對沈崇誨這樣的“真實英雄”,我們理應(yīng)多一些“很感動,然后呢?”的反躬自問。從他們身上,我們能獲取的遠不只感動,還應(yīng)有精神的養(yǎng)分、前行的動力。作為新時代的革命軍人,不管身處什么崗位,都應(yīng)“做該做的事情、做最好的自己”,聽從你心,無問西東。如此,定能踩實前行的足印,寫下無悔的軍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