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朝暉扶貧日記|倒計時下的脫貧一線,和想象的不一樣
【編者按】
脫貧攻堅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偉大決戰(zhàn)。
去年,新華每日電訊編委田朝暉被任命為新華社駐石阡扶貧工作隊隊長,掛任貴州銅仁市市長助理、石阡縣委副書記,和戰(zhàn)友一起,深入深度貧困地區(qū)和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參與扶貧。
一年多,田朝暉見證了西南貧困山區(qū)的巨變,見證了一線扶貧干部的艱辛,也看見了最后一批貧困人群在這場決戰(zhàn)中的真實狀態(tài)。除了日常的報道,他還想把這段看似尋尋常常實則波瀾壯闊的歷史,記錄下來,呈現出來,以這種方式向所有奮戰(zhàn)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干部群眾致敬!
《新華每日電訊》報特辟《扶貧親歷》欄目,還原這場決戰(zhàn)中的點滴。
第一篇
每一棟新房子都有故事
水泥路,小洋樓,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把這些詞匯和深度貧困聯系在一起,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意外。但在我所幫扶的地區(qū),這些都是真實場景。
掛職一年多,我目睹了貧困鄉(xiāng)村的加速巨變,其中最直觀的變化就是路和房。
有一次陪同東部來的朋友到鄉(xiāng)鎮(zhèn)學校捐贈,我一路上向他們介紹當地情況,他們不時會驚嘆:路修得這么好,還有三層小洋樓,這哪里像貧困地區(qū)嘛?
我試著跟他們解釋,什么是二級路,什么是通村路,什么是通組路,什么是串戶路……當然還有小洋樓,有些房子是借助政策補助修蓋的,有些是年輕人出門打工回來建的,尤其是三層小洋樓,都是夫妻倆在外打工兩年,回來再借點錢蓋起來的。
新房子,代表了打工一代對家的期待。所以,盡管他們每年在新房里住不了幾天,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打工,但他們還是把房子蓋得非常漂亮。房子,承載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超越了居住屬性。
貧困戶易地搬遷后住進非常漂亮的樓房,看起來像是景區(qū)。田朝暉 攝
我們的駐村第一書記老賓,掛職第一年就住在貧困戶家里。房子是兩層的新房,既現代,又有民族風格,很漂亮。說起這棟房子,他背后有一個故事。
房子男主人小時候是個孤兒,吃百家飯長大,小時候吃了很多苦。長大后外出打工,但不幸的是,他的孩子得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病,需要人照顧。他思前想后,覺得與其多掙點錢,不如回家陪伴孩子。有次我跟他聊天,他說自己體驗過沒有父母陪伴的苦,他不想讓孩子重復這種人生,所以毅然回家。
回家意味著收入驟減,他想修房子,但沒有那么多積蓄,請不起工人。于是他一咬牙,一點一點,硬是邊蓋邊學,自己建起來一個二層樓房。房子蓋起來后,驚喜隨之而來,他變成了泥瓦工,別人蓋房子,會經常請他,每天二百塊,收入很可觀。
天道酬勤。
在他家隔壁,另一家人最近剛剛蓋起來二層新房。掛職一年多,我一點一點見證了這棟房子漫長的從無到有的過程。第一次去村里的時候,這家人住在旁邊的廚房里,這棟二層樓只有幾根柱子豎著,四周都敞開著。
夫妻倆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外地,小兒子當學徒(后來也沒穩(wěn)定工作),家庭收入比較低,沒錢一口氣把房子蓋起來。后來我?guī)湍兄魅松暾埩艘环莨ぷ?,每月?00塊錢收入,他很開心。此后我每次去村里都能看到變化:一間,一間,房子一天天變得完整。
一年后我即將結束掛職回京,又到村里去,驚喜地發(fā)現他的房子已經徹底蓋起來,很漂亮,我們開玩笑:“這在北京就是別墅啊!”他笑著說要感謝國家政策好。房子能蓋起來,一方面是靠他自食其力、燕子銜泥式的堅持,同時也要感謝危房改造政策扶持。
村民老阮站在自己一點一點修建起來的新樓陽臺,在他腳下的屋檐下,燕子筑起新了窩,泥還是潮濕的。田朝暉 攝
山里的燕子很喜歡住在他家。因為房子是一間一間蓋起來,所以去年燕子在“房外”壘的窩,今年被封在房子里邊。于是男主人在新房外邊的房檐下釘了幾塊木板,燕子好像明白了主人苦心,跟著搬了新家。我去跟他們道別時,燕子窩上的泥,有一半還是潮濕的。
在蜿蜒的通村路邊,一棟棟看起來區(qū)別不大的新房,背后都有著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或大或小,連接著每個人的家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