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閬中古城墻:劉璋所筑,張飛為守
四川省閬中市的閬中古城墻,為明代古城墻,位于古城區(qū)南城新巷,長100米,高5.3米,厚4米,是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風水理論建成的一座城市,被譽為風水古城。閬中古城的主要建筑有古城墻、古城門、古牌樓、古文化街區(qū)、古樹、古寺廟和其他古遺跡7個方面。閬中市尚存的宋代古城墻只有50米長,城墻頂部和兩側還間或長著草木。閬中古城在戰(zhàn)國時即為巴國國都,現(xiàn)保存有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古民居街院、寺院樓閣等,其歷史文化居我國現(xiàn)行五大古城之首。
2010年,閬中恢復重建南門樓及城墻,現(xiàn)已成為閬中古城的標志性建筑。站在南門城樓上,南津關古鎮(zhèn)、嘉陵江等景色盡收眼底。
明嘉靖《保寧府志》載,“建安六年,劉璋所筑,三國時張飛為守,復修城”。
明清以后,閬中古城逐漸形成內外城相依相存的格局。城墻外,是嘉陵江水運碼頭和陸上交通要道,在南城門外臨江一帶和東門、北門外,逐步建起了南面的上新街、下新街、上華街、下華街、沙河街等,東面的大東街、郎家拐街、太平寺街、天上宮街等,北面的迎恩街等大片商鋪、作坊和民居建筑組成的街區(qū),形成了閬中古城內外渾然一體的格局。
改革開放后,隨著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古城墻步步退縮。原西城墻遺跡,現(xiàn)已被寬闊的新村路所取代。西城門曾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城墻,建設閬中綢廠的推土機將其夷為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