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留建葉”遇見“高原柳”
■陳程孝
祖國東南的大山深處,處處洋溢著蓬勃的生機。和煦的春日,洞庫班門口的“留建樹”接連抽出新芽,生長得愈發(fā)茂密。
我忽然想起身處新疆軍區(qū)老爺廟邊防連的戰(zhàn)友李同偉,他是我此前在軍校讀書時結識的同窗。學習期間,我曾多次向他講起我所在單位——聯(lián)勤保障部隊某倉庫的這棵“留建樹”。
那年,建庫老兵楊留建開山鑿庫,為了排除險情,他不顧個人安危沖鋒在前,英勇犧牲。戰(zhàn)友們?yōu)榱思o念楊留建,把他親手種下的榕樹命名為“留建樹”,幾十年來,這棵榕樹已長得十分繁茂。
李同偉知曉了這個故事后很感動,他一直想親眼看看這棵樹,卻未曾找到合適的機會。于是那天我撿了一片“留建葉”,制成標本放在相框中,寄給了遠在祖國西北邊陲的李同偉。
對于身處高原戈壁的李同偉來說,相框中的那一抹綠色可是來之不易的“寶貝”。他向戰(zhàn)友們講述了“留建葉”的來歷,大家聽后都非常感動。該邊防連指導員得知此事后,提議和我們開展一次連線。
前些時日,在西北高原戈壁守國門的邊防官兵終于和我們實現(xiàn)了“云端”相聚。屏幕的兩端,大家相互分享著在戰(zhàn)位上扎根成長的故事。
來自倉庫的二級上士李隆華首先為老爺廟邊防連的官兵展示了自己的“留建葉”。新兵時,李隆華便喜歡在“留建樹”下?lián)焓叭~子,夾在本子中收集起來。
“第一次巡線,便是在濕滑泥濘、落滿腐葉的山林中艱難跋涉。我揮舞著砍刀,弄斷擋路的藤蔓和樹枝,手臂酸痛不已。下行至一處陡坡時,意外突然發(fā)生,我腳底一滑,差點滾下去,還好班長抓住了我的腳……”李隆華講述著曾經(jīng)的故事。沒想到兵之初就困難重重,他有些沮喪。但看到巡邏終點的“留建樹”,他覺得自己不能氣餒,便撿起一片葉子珍藏。
如今,李隆華本子里的許多葉子都失去了鮮艷的色彩,但“留建葉”代表的“扎根深山、甘于奉獻”的精神仍帶給他勇氣。
在一次例行巡檢過程中,李隆華忽然聞到異常油氣味。他猜測可能是某個部位發(fā)生了滲漏,匯報后,上級決定啟動應急預案,命令他帶領戰(zhàn)友沿著管路查找故障點。經(jīng)過一寸一寸排查,大家終于找到了滲漏部位。暫時堵住了老化的密封圈后,李隆華開始研究處置方案。
由于設備構造十分復雜,李隆華一邊學習專業(yè)書籍,一邊向廠家工程師詢問技術難點。經(jīng)過兩個晝夜的攻關,他終于研究出可行方案。當設備再次順暢運行時,他心中成就感滿滿。當晚,他又收集了一片“留建葉”當作給自己的獎勵。
聽完了倉庫官兵講述的“留建葉”故事,老爺廟邊防連的中士趙帥彬也講起了自己種植“高原柳”的經(jīng)歷。
“我們對紅柳有著特殊的情感。”趙帥彬說,一直以來,紅柳都是連隊的精神象征。營院里那棵壯實的紅柳經(jīng)歷了近50年的歲月,是曾經(jīng)的老指導員親手種下的。
在鹽堿度超標的高原戈壁種樹雖然異常艱難,但是駐守在這里的官兵仍不斷嘗試著,從未停止。趙帥彬學習栽培技術,帶領戰(zhàn)友們制作簡易的滴灌管道,精心種植紅柳。
“最怕碰上大風天氣,有時瞬間沙塵彌漫,我們要趕緊護住紅柳的防風網(wǎng)?!壁w帥彬說,“不過只要我們一茬茬種下去,樹總會越來越多?!?/p>
不同的故事背后,是相似的青春模樣。連線末尾,雙方官兵齊唱《強軍戰(zhàn)歌》,并約定待明年春天,再話奮斗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