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 發(fā)布:2022-04-06 07:22:54
為了無名烈士不再“無名”
——山東省運用DNA比對技術為無名烈士尋親紀實
■解放軍報記者 盧 軍 通訊員 畢華明 張頤龍 盧旭東
烈士者,國之忠魂。
據(jù)統(tǒng)計,我國有196萬余名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有明確安葬地的僅55.9萬。革命戰(zhàn)爭年代,由于戰(zhàn)事匆忙,一些犧牲的烈士就地掩埋,捧土為墓,削木成碑,隨著時光的流逝,成為無名烈士。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烈士褒揚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持續(xù)做好失蹤烈士遺骸搜尋保護和為烈士尋親工作”。
“為烈士尋親、幫烈士回家,是烈屬心愿、社會期盼,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021年,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系統(tǒng)啟動通過DNA比對技術為無名烈士尋親活動,運用大數(shù)據(jù)、新媒體平臺等手段幫助無名烈士“回家”。截至目前,該省已為49位烈士找到親人。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對發(fā)掘的散葬烈士遺骸進行登記編號。陳衛(wèi)國攝
山東省濟南市醫(yī)務人員采集烈士親屬血樣。范祎宸攝
山東省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尋親人員在山東省威海市乳山市夏村鎮(zhèn)尋訪。范祎宸攝
“眼看就要入土的人了,終于找到父親了”
又是一年春草綠,梨花風起正清明。
“學通找到家了,我也安心了。”
如今,94歲的張淑卿老人不再為無從知曉丈夫的下落而難過。今年初她得知,“失聯(lián)”70多年的丈夫孫學通長眠在濟南革命烈士陵園,清明節(jié)前,丈夫的墳墓得到很好修繕……多年的心事終于了卻,她感謝黨和政府對烈士的妥善安置,也感謝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一直堅持為烈士尋親。
祭我相思千點淚。張淑卿捧出丈夫的革命烈士證明書,小小的紅色本子上沒有照片,但丈夫的音容笑貌一直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腦海中。
1947年7月,結婚9個月、年僅18歲的孫學通義無反顧地參軍入伍。當時,張淑卿心中萬般不舍。但她懂得什么是家國大義,只說了一句:“早點回家?!?/p>
丈夫離開了,日子還要繼續(xù)。
張淑卿一邊勞作一邊照顧公婆,不時打聽丈夫的消息,始終沒有音訊。新中國成立后,當初和孫學通一起當兵的很多同鄉(xiāng)都回了家。翹首以盼的張淑卿一直沒等來那個熟悉的身影。直到1958年8月,一個令人心碎的消息傳來:失蹤的丈夫被追認為烈士。
“生要見人,犧牲了也要看到遺體?!睆埵缜淙詧?zhí)著地等著丈夫。其間,有不少人上門說媒,希望她再嫁,都被她拒絕。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春去秋來,無兒無女、孤身獨居的張淑卿,從紅顏等到了白發(fā)。年過九旬的她,一直盼著能找到孫學通埋葬的地方,再去見丈夫最后一面。
2022年1月11日,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尋親小組來到煙臺市海陽市朱吳鎮(zhèn)上孫家村,告訴她一個期盼已久的消息——通過DNA比對技術,孫學通的遺骸找到了。
“我要是能看見他本人,真想問問他,為什么留下我自己……”70多年過去了,丈夫終于有了下落,張淑卿百感交集,熱淚盈眶。
借助DNA比對技術為烈士尋親、送英雄回家的感人故事,這兩年在齊魯大地不斷上演——
2021年5月20日,在曲阜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和泰安市寧陽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共同努力下,利用DNA比對技術,完成了蔡國玉祖父母和父母兩代人的遺愿——找到大伯蔡運吉。這是山東省借助DNA比對技術確認身份的第一位烈士。
2021年9月7日,煙臺市招遠市大秦家街道榛家溝村88歲的滕學順老人終于獲知哥哥滕學堯烈士的墓在何方。
2022年1月11日,第一次有了父親消息,煙臺市招遠市蠶莊鎮(zhèn)彥后村76歲的張輝蘭老人,拿著父親的革命烈士證明書久久落淚:“眼看就要入土的人了,終于找到父親了?!?/p>
2022年3月9日,濟寧市泗水縣泉林鎮(zhèn)馬連莊村81歲的趙吉友等來了一個久久盼望的消息:他的父親趙錦崇烈士找到了。
……
據(jù)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韓延才介紹,2021年1月28日,濟南市無名烈士DNA樣本提取工作正式啟動。一年多來,尋親工作專班共提取有效DNA樣本685份,尋親人員根據(jù)DNA鑒定信息,電話聯(lián)系6000余人次,動員志愿者開展4次實地尋親走訪活動,先后奔赴煙臺、威海、濟寧等省內8個市、21個區(qū)縣、60余個村鎮(zhèn),幫助45位無名烈士找到了親人。
“利用DNA技術尋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省30多萬名烈士中,無名烈士有7萬多名,大多犧牲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多少年來,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痛,孩子想父親的苦,餐桌上多擺一副碗筷的等待,遺腹子幾十年沒喊出口的一聲‘爸爸’,令人心痛,也催人行動?!鄙綎|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領導動情地說,一種深深的責任感,讓大家不斷思考如何幫更多烈士找到親人,讓更多烈士魂歸故里。
早在1998年,濟南革命烈士陵園就設立尋親小組,開通烈士尋親熱線。靠著一部電話,尋親小組在3年里,為全國各地的烈士親屬查找到769位烈士的下落,找到72名烈士的墓地。由于條件所限,他們只能為有名有姓的烈士尋親。當時的尋親小組成員大多帶著遺憾退休了。如今,DNA比對技術的應用讓接力尋親的工作人員看到了新的希望。
“利用DNA技術尋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烈士遺骸腐蝕嚴重,只能提取牙齒DNA進行鑒定?!睗鲜泄簿治镒C鑒定處DNA檢驗室主任路俊雷告訴記者,鑒定20多年前的牙齒對他們來說已是個難題,從70多年前的遺骸牙齒中提取DNA,難度更大。
不同于影視劇作品中的情節(jié),真實的DNA檢驗工作并不像演繹得那樣神奇,更多是靠技術水平和耐心細致。
路俊雷說,提取殘存在牙髓腔中的微量DNA,要經(jīng)歷復雜的提取步驟,整個提取過程需要5天,中間不能間斷。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偏差,檢測就會功虧一簣。
“盡管DNA鑒定被認為是身份確認的‘金鑰匙’,但DNA技術尋親不是百分之百都能成功。”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陳舊烈士遺骸鑒定比對困難重重,隔代非直系親屬的鑒定比對更是世界性難題,有時可能組織幾十位甚至幾百位尋親的烈士親屬參與DNA信息采集和鑒定比對,都不能比對成功。
DNA提取、鑒定比對不容易,找到無名烈士親屬也非易事?!傲沂總儬奚鼤r都很年輕,大多沒有子女,有的親屬早已離世,健在的也都古稀之年了?!睗细锩沂苛陥@副主任郭慶華說,有的烈士信息也不準確,比如參軍后改了姓名等,這都增加了尋親難度。
尋親過程中,有一個無名烈士的DNA線索指向威海市榮成市虎山鎮(zhèn)五柳村,該村宋氏家譜上有個“宋丕清”,是一位烈士。濟南戰(zhàn)役《烈士清冊》有位名叫“宋培清”的烈士,籍貫也是虎山鎮(zhèn)五柳村。為確保無誤,需要采集烈士親屬的血樣做DNA鑒定。
宋丕清參軍時還沒有結婚,他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早已去世。工作人員采集了烈士侄子宋敏昭的血樣,帶回濟南做進一步檢測。當鑒定結果出來,確定“宋培清”就是“宋丕清”時,當?shù)貐s傳來76歲的宋敏昭因病去世的消息。
“讓工作快點再快點,讓遺憾少點再少點?!睂びH工作人員邵和謙告訴記者,為無名烈士尋親的難度的確很大,但只要有一線希望,大家愿意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為了更加扎實穩(wěn)妥地推進烈士尋親工作,2021年12月2日,濟南革命烈士尋親中心在濟南革命烈士陵園正式揭牌成立,開通24小時尋親熱線(0531-82720111、82720222),并將各級服務中心(站)、專職聯(lián)絡員、社會志愿者納入尋親工作,形成了組織完善、縱橫聯(lián)動、保障有力的長效機制。
“每一次尋親,都是一場精神洗禮”
“每一次采訪拍攝,靈魂都受到一次洗禮?!睗蠌V播電視臺記者趙乾坤參與了大型公益活動紀實報道《為無名烈士尋親》,在跟隨尋親小組進行實地尋訪過程中,他深受觸動。
2021年12月8日,趙乾坤和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尋親小組人員一起趕到濟寧市兗州區(qū)曹河鎮(zhèn)。張玉金烈士的侄子張慎和告訴他們,他父親兄弟4人,20世紀40年代,三伯參軍后再沒回來,只寄回了一封信,家里一直珍藏著。
寫信日期是1948年9月6日,離濟南戰(zhàn)役打響還有10天。從信中可以看出,張玉金是一名解放戰(zhàn)士,在一次戰(zhàn)斗后被編入華東野戰(zhàn)軍第九縱隊后勤部警衛(wèi)連。
張玉金在給父母的信上寫道:“我非常高興,生活很好,上級對我非常關心,同志對我比親兄弟都熱愛。因為人民軍隊就是自己的部隊,是代表咱們窮人的,所以我堅決在這里干,希望父母不要掛念。家中有困難,民主政府來照顧……”
“俺奶奶跟俺爺爺攥著這封信,盼來盼去,直到去世,也沒盼到兒子回來?!睆埳骱瓦呎f邊流淚。
村里的一位老人說,張玉金烈士犧牲的消息傳回家中,他的父母不愿接受這個事實。當時給烈士的撫恤,也被他的父母退了回去。他父親去世前叮囑兒孫,要把這封信好好保存著。
“終于找到俺叔了,謝謝黨和政府?!绷藚s爺爺遺愿,張慎和有說不出的感激。
“不管是烈士們?yōu)閲柢|的犧牲奉獻,還是烈屬們無怨無悔的深明大義,都深深地打動著我,激勵我努力成為一個擁有家國大愛的人。”趙乾坤感慨道。
“為無名烈士尋親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堂生動的紅色教育課。”濟南市關愛退役軍人基金會負責人告訴記者,基金會抽調政治素質高、業(yè)務能力強的志愿者加入尋親隊伍,幫助開展無名烈士DNA樣本鑒定、比對工作,確認烈士身份信息,提供車輛保障等服務。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深入了解英烈事跡,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熏陶。
“為無名烈士尋親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能為烈士們作一點貢獻,感到非常有意義。”該基金會“95后”志愿者李浩民參加尋親一年多,先后尋訪了17位無名烈士的親屬。每次尋親,他都會在微信朋友圈發(fā)布尋訪圖片,只要有朋友關注詢問,他都會動情地講述一段尋親故事。
李浩民告訴記者,他們建了一個濟南戰(zhàn)役無名烈士尋親志愿群,目前已有近100人,其中很多是退役軍人。大家決心齊心協(xié)力把這件事做好,以實際行動致敬先烈。
“每一次尋親,都是一場精神洗禮?!鄙綎|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領導表示,這項工作要長期開展下去,讓崇尚英烈、緬懷英烈、學習英烈、捍衛(wèi)英烈、關愛烈屬在齊魯大地蔚然成風,推動紅色基因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