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發(fā)布:2021-07-15 11:31:57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七一勛章”獲得者
治沙英雄石光銀:干成治沙一件事,就算沒白活
新華社記者吳鴻波、付瑞霞
6月29日上午,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石光銀緩步走上領獎臺,在雄壯的《忠誠贊歌》樂曲聲中戴上代表黨內最高榮譽的“七一勛章”。
“石光銀,治沙造林事業(yè)的模范代表,40多年堅持與荒沙堿灘不屈抗爭,創(chuàng)造治沙與致富相結合的新模式,為徹底改變毛烏素沙漠南緣‘沙進人退’惡劣環(huán)境作出杰出貢獻。”這簡短的出場介紹,讓更多的人記住了這副寬厚的肩膀扛起來的不凡事業(yè),也為“治沙人”的故事寫下梗概。
這是“七一勛章”獲得者石光銀(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環(huán)馳 攝
荒沙不治 窮根難除
【風沙之苦填滿兒時記憶】
一場盛夏的雨洗凈了陜西定邊縣的天空,石光銀帶著孫子石健陽走在自己親手栽下的樟子松林帶間,分辨不清的鳥鳴奏響清晨的狂歡,松針仍舊掛著前夜的雨滴……眼前這片6000多畝的綠洲有個令人生畏的名字——“狼窩沙”。30多年前,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和它的名字一樣險惡,沙丘縱橫,狂風肆虐,流沙隨時都能威脅人的生存空間。
生于毛烏素沙漠南緣的石光銀自小吃盡了風沙的苦,“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四季黃沙漫天成為當?shù)厝罕姷膲趑|。為了躲避流沙侵害,石光銀的父親曾舉家搬遷9次。
【不治沙,就會一直窮下去】
風沙填滿了石光銀的童年記憶,成為那個年代定邊人難言的苦楚,“地炕爛草棚,四季冒黃風,糠菜填肚皮,十戶九家窮”,這是當時毛烏素沙地邊緣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耙魂囷L刮過來,沙子就上了房梁,昨天還高高的麥子被埋得什么也不剩了,那樣的環(huán)境一畝地只能產一二百斤糧?!笔忏y回憶道。
當?shù)刭Y料顯示,在1949年前的100年間,榆林沙區(qū)已有210萬畝農田、牧場被流沙吞沒,剩下的145萬畝農田也被沙丘包圍,1949年6月時,榆林林草覆蓋率僅有1.8%。
沙進人退局面持續(xù)惡化,連片的“不毛之地”嚴重制約當?shù)厝罕娚a生活,“不給大家把沙治住,這個地方的窮根兒就拔不了,我那個時候下定決心,以后就干治沙這一件事?!笔忏y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