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義出發(fā),迅速確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促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
團結一致 共御外侮
■解放軍報記者? 楊明月
在西安臨潼華清池的五間廳,灰磚墻上的彈痕清晰可辨,仿佛穿過歷史的煙云提醒著今人:“團結一致、共御外侮”才有民族未來。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fā)動“兵諫”,扣留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仍堅持“剿共”的蔣介石。西安事變發(fā)生后,中共中央派出周恩來等人抵達西安,與張、楊及國民黨南京政府的代表共同商討解決事變的善后事宜。最終,經過中國共產黨的不懈努力,第二次國共合作得以實現。
“自1931年發(fā)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后,日本侵略者又加緊進攻華北,妄圖霸占整個中國?!避娛驴茖W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中國革命戰(zhàn)爭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潘澤慶告訴記者,日本侵略者的步步進逼,加劇了中華民族的危機,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在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積極奔走之際,蔣介石仍頑固堅持“剿共”政策,并親自到西安“督戰(zhàn)”,逼迫張學良、楊虎城率部開赴陜北“剿共”前線。張、楊在多次勸說蔣介石停止“剿共”、接受抗日主張遭拒后,于12月12日發(fā)動西安事變。
“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西安事變后,電告中共中央有關情況?!迸藵蓱c告訴記者,12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基本方針。同一天,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聯名向國民黨南京、西安當局發(fā)出通電,重申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立場。中國共產黨的立場和主張,得到了各界愛國人士和國民黨內不少上層人士的贊同。
“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人民曾前仆后繼地抗擊外敵入侵,但始終洗刷不了屢戰(zhàn)屢敗的民族恥辱。其中,落后的經濟力和軍事力固然限制了中國抵御外侮的能力,但還有一個致命的原因是民眾一盤散沙、四分五裂,始終不能集中全民族的力量去與外敵抗爭?!迸藵蓱c對記者說。西安事變發(fā)生后,中國共產黨摒棄前嫌,秉持民族大義,全力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推動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國人民抵抗外敵侵略的力量凝聚問題,使全體中華兒女義無反顧地團結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旗幟下,匯聚成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磅礴力量。
今年7月7日,西安事變紀念館舉行紀念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83周年活動,并在微信公眾平臺推出“12·12”云聽歷史——革命英烈宋振中(即“小蘿卜頭”)的故事。宋振中的父親宋綺云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安事變前后做楊虎城部統(tǒng)戰(zhàn)工作,對促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作出重要貢獻。1949年9月6日,新中國成立前夕,宋振中和父親宋綺云、母親徐林俠及楊虎城將軍父子一起被殺害于重慶。
戰(zhàn)爭的硝煙早已散盡,英雄的忠魂彪炳史冊。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西安事變紀念館,向在西安事變中作出貢獻的愛國志士們,向所有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而奮斗的前輩和先烈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