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6日)的最美奮斗者要為您介紹的是,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群體的先進事跡。八步沙林場“六老漢”,用幾十年的時光,幾代人的艱辛,把荒漠變成了綠地,創(chuàng)造出人工生態(tài)修復的奇跡。
甘肅省古浪縣是全國荒漠化重點監(jiān)測縣之一,境內沙漠化土地面積達到239.8萬畝,風沙線長達132公里,八步沙位于古浪縣東北部,騰格里沙漠南緣。過去這里狂風肆虐,黃沙蔓延。當?shù)卮迕裼袀€形象的說法,“一夜北風沙騎墻,早上起來驢上房”。
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 羅元奎(生前采訪):這個沙子往前移動,一年反正是往西南方向移動四五米,1000畝土地500畝都被黃沙埋掉了,不成了。
1981年,在政府倡導下,年過半百的土門鎮(zhèn)村民石滿、郭朝明、賀發(fā)林、羅元奎、程海、張潤源等六人,以聯(lián)戶承包的方式組建集體林場,進駐沙漠。一頭毛驢、一輛架子車、一個大水桶、幾把鐵锨,六老漢開始了治沙造林。為了看護好他們辛辛苦苦種下的林子,六老漢吃住就在八步沙。
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 張潤源:那時相當困難,天天能吃一頓面條、一頓飯就好了。巡沙的時候,用壺燒點開水,饅頭一啃,還有吃點炒面粉,就是這樣堅持下來的。
就這樣,八步沙一天天變綠,但六老漢中有四位相繼離世,在世的兩位也年事已高。老漢們把治理八步沙的重任傳給了自己的后人。他們的兒子接過了父輩的鐵鍬,成為了第二代治沙人。1983年,31歲的郭萬剛原本在土門鎮(zhèn)供銷社上班,父親郭朝明生病后,就讓他辭了工作到八步沙來種樹。
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八步沙林場場長 郭萬剛:一開始我不愿意,老人也氣哼哼的,不高興,當時就拗不過老人才來的。就堅持了這么幾年,堅持了五六年以后,望著年年樹木已經(jīng)長大了,就舍不得走了。
于是,郭萬剛在八步沙一干就是36年,如今他已成為了八步沙林場場長。
2003年,7.5萬畝的八步沙根治完成后,郭萬剛他們又主動請纓,向騰格里沙漠風沙危害最為嚴重的黑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風沙口進發(fā),完成治沙造林6.4萬畝,封沙育林11.4萬畝。2015年,他們又承包了麻黃塘治理任務,管護面積15.7萬畝。
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八步沙林場場長 郭萬剛:現(xiàn)在,我們和內蒙古肉蓯蓉科技單位聯(lián)合治沙,聯(lián)合梭梭嫁接肉蓯蓉,一次性從苗子到播種,一次性承包到位。既把沙治住了,沙漠還有了效益了。
現(xiàn)在,八步沙林場的第三代人也加入了這場改善家鄉(xiāng)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隊伍中。
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 郭璽:一個它沙漠里能產(chǎn)生效益了,有了肉蓯蓉。再一個沙也固住了,它風吹不走了。再一個就是到五、六月份開花,特別好看、特別漂亮。
“人進沙退”,活躍的八步沙不僅被廣布的密林牢牢“控制”,林區(qū)周邊也成為安居樂業(yè)之所。近年來,陸續(xù)有3萬多人從貧瘠的大山里搬遷至此。肥沃的農(nóng)田、日光溫室、禽類養(yǎng)殖等。這些來自沙漠的饋贈正在讓八步沙的人們分享綠色帶來的紅利。
古浪縣西靖鎮(zhèn)興民新村村民 謝翠榮:我去年種梭梭的時候,我干了一月多,掙了2000多元。
古浪縣西靖鎮(zhèn)興民新村黨支部書記 張開龍:為了解決一大部分人的生活問題,和八步沙林場搞的梭梭嫁接肉蓯蓉這個項目。梭梭嫁接肉蓯蓉,只要我們種好的話,這個是一直能種的東西,老百姓就能吃上這個飯。
2016年,八步沙林場形成了“公司+基地+農(nóng)戶”的經(jīng)營模式,走出了“以農(nóng)促林、以副養(yǎng)林、農(nóng)林并舉、科學發(fā)展”的新路子,引領八步沙林場從單純的防風治沙造林,向著發(fā)展沙生產(chǎn)業(y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向發(fā)展。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變成了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