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機會不均”的風險推動完善國家治理
時間進入到21世紀初期,“家貧國窮”的公共風險已基本消除了,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財政實力大大增強。但新的公共風險愈益凸顯出來,各類經濟社會主體“機會不均”的問題日益突出,各類主體之間的權利也迫切需要界定和規(guī)范。這就必須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改革,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實現(xiàn)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財政也從“公共財政”轉向了“現(xiàn)代財政”,將通過治理改革建立現(xiàn)代財政制度。這也意味著財政改革從“放權”“分權”走向“治權”。這個過程是疊加的、繼起的,也是漸進的。
其一,突破“所有制財政”。經濟主體多元化是市場化改革的成果,維護這個成果要靠財政來實現(xiàn),即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長期基于不同所有制而實行不同政策、給予不同待遇的“所有制財政”邏輯。市場經濟要求的是平等競爭、權利平等,財政就要力求“一碗水端平”。一方面,統(tǒng)一稅制,不因所有制不同而稅制不同;另一方面,不斷硬化國企預算約束,切斷“財政臍帶”,支持政策上對國企、民企和外企一視同仁。
其二,融合“城市財政”和“農村財政”。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工業(yè)化是建立在城鄉(xiāng)分治、工農業(yè)產品價格剪刀差基礎之上的。與此對應的財政也就分為城鄉(xiāng)二元財政,城鄉(xiāng)居民按照戶籍而給予不同的財政待遇。在改革開放尤其是市場化改革過程中,這種二元狀態(tài)一點一點被突破。自從本世紀初提出“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二元財政結構開始走向城鄉(xiāng)一體化,以財政平等推動城鄉(xiāng)平等。
其三,從單純的“經濟財政”擴展到“民生財政”。隨著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快速推進,以農民工為主體的人口大規(guī)模流動使中國從“靜態(tài)社會”快速轉變?yōu)橐粋€“動態(tài)社會”。財政改革就要從龐大農民工群體的基本權利保障入手來考慮,一系列新挑戰(zhàn)要求財政從“地理靜態(tài)”轉向“人口動態(tài)”,讓“公共服務找人”,而不是讓“人去找公共服務”,這樣讓包括流動人口在內的所有人的基本權利都得到了保障。
其四,走向“法治財政”。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社會轉型的加速,公共權力如何行使也日益成為一個公共風險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提出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設法治財政、民生財政、穩(wěn)固財政、陽光財政、效率財政,建立現(xiàn)代財政制度。從國際經驗來看,財政是約束公權的重要制度籠子,不少國家以預算授權來約束各種公權行使的方向、領域和目標。要有效約束公權,建立法治財政,打造好財政這個制度籠子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