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920年,中國著名語言學(xué)家陳望道將《共產(chǎn)黨宣言》首次譯成中文,正是這版油印冊子點燃了中國革命的火炬。很多人不會想到,作為存世不多的《共產(chǎn)黨宣言》中文首譯本中的一本,歷經(jīng)無數(shù)戰(zhàn)爭炮火依然得以留存,竟與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緊緊相連。
山東廣饒縣大王鎮(zhèn)劉集村,魯北平原的一個普通村落。上世紀20年代,王盡美、鄧恩銘等共產(chǎn)黨人在這秘密開展活動,王盡美介紹劉子久入黨。1925年春,劉子久受組織委派,回到劉集建立起中共劉集支部。
1926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回家省親的濟南女子職業(yè)學(xué)校教員、黨員劉明輝來到村黨支部書記劉良才家中,掏出自己珍藏的《共產(chǎn)黨宣言》第一版中文譯本,交給了劉良才。她神情凝重地說:黨員都應(yīng)該學(xué)一學(xué),它會讓我們明白革命的目的,知道今后走的路。
劉良才接過書,揣進懷里。他明白,他接過的不是一本書,而是神圣的使命。夜深人靜,劉良才常常召集黨員和進步農(nóng)民,一字一句地學(xué)習(xí)《宣言》。
在血雨腥風的日子里,白色恐怖籠罩全國。676種書刊被國民黨列為“非法禁書”,《宣言》名列榜首。劉良才冒著生命危險,在住宅墻角外挖了一個隱蔽地窖,把書藏起來,躲過敵人無數(shù)次搜查。
1931年2月,劉良才接到省委命令,赴濰縣任縣委書記。臨行前,他把《宣言》鄭重地轉(zhuǎn)交給村黨支部委員劉考文,叮囑他千萬要把書保存好。劉考文深知責任重大,他把書看得像命一樣珍貴。形勢稍一寬松,他就組織黨員群眾學(xué)習(xí)。一遇緊急情況,他就趕緊把書藏進糧食囤底、灶頭、房頂瓦下、鳥窩,使敵人的多次搜查落空。
次年8月,博興暴動失敗,廣饒縣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劉考文意識到,自己隨時都可能被捕。死,他并不害怕,但決不能讓《宣言》落在敵人手里。他想到,共產(chǎn)黨員劉世厚憨厚老實,平時不太引人注目。于是,他悄悄來到劉世厚家,把《宣言》交至劉世厚手里。劉世厚接過書,深深地點頭。
不出所料,沒過多久,劉考文被捕,劉良才也在濰縣英勇就義。為了躲避敵人的搜捕,1933年,劉世厚毅然攜帶《宣言》離開故土,沿路乞討為生,輾轉(zhuǎn)膠東半島,一去就是4年零8個月,直到抗戰(zhàn)爆發(fā),他才回到劉集。
1941年1月,日偽軍對劉集血腥屠殺,萬幸的是,劉世厚事先把《宣言》埋在床底,躲過劫難。
1945年1月,日軍再次對劉集“掃蕩”,慘無人道地放火屠村。已逃出村的劉世厚見狀,冒著熊熊烈火,沖回村里,爬上房頂,從墻縫里取出裝著《宣言》的竹筒,使《宣言》免于被焚。
后來,劉世厚精心制作了一個木匣子,把《宣言》裝起來,埋在地窖里。新中國成立后,劉世厚取出木匣,把快散架的書用線縫好,再用一塊粗藍布包起來,重新裝進木匣,外面又套了個木箱。
其實,劉世厚不知道,他用心血甚至生命保護下來的《宣言》,一直牽動著周恩來總理的心。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大召開期間,已重病在身的周恩來見到《宣言》最初譯者、時任復(fù)旦大學(xué)校長陳望道,緊握著他的手問道:《共產(chǎn)黨宣言》最早的譯本找到?jīng)]有?那是馬列老祖宗在我們中國的第一本經(jīng)典著作,找不到它,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心病??!陳望道看著總理期待的目光,遺憾地搖了搖頭。1975年5月,劉世厚把《宣言》交給政府時,周總理和陳望道先生已相繼辭世。
《宣言》是部“大書”“厚書”,劉集村的農(nóng)民沒多少文化,對《宣言》承載的厚重未必真正讀得懂;對主義、制度、政黨這些話語的深重含義,很難搞得明白。是什么支撐他們寧可舍棄生命而不舍棄《宣言》呢?我想,這來自于他們的純樸,這是農(nóng)民的生命底色。他們虔誠地相信,《宣言》為他們著想,《宣言》中有他們的希望和未來。他們把《宣言》看得神圣無比,這種樸素的理念成為堅定的信仰。
如今,這本《宣言》陳列在東營市博物館,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這本書系平裝本,長18厘米,寬12厘米,書面印有水紅色馬克思半身像,書名從右至左排列,只是“共產(chǎn)黨宣言”錯排成“共黨產(chǎn)宣言”。由于經(jīng)世流年,書的紙張焦脆了,裝訂開裂了,邊角也破損了,但《宣言》不老,精神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