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諾言
——五旬老兵堅持近30年為犧牲戰(zhàn)友掃墓
■帥學(xué)成 李文茂
“老戰(zhàn)友們,清明節(jié)快到了,我今天過來看看你們,跟你們喝杯酒,再給你們點支煙……”
廣西憑祥,法卡山烈士陵園。陰沉的天空飄著毛毛雨,身形佝僂的肖鏗鳴穿梭在一排排冰冷的墓碑間,輕車熟路地,擦試墓碑,分發(fā)煙、酒,點煙、倒酒,一一祭拜,口中念念有詞……這154塊墓碑,和它們20歲出頭的主人,他早已無比熟悉。
近40年前,年僅17歲的肖鏗鳴參軍入伍,很快就投身邊境作戰(zhàn)。在慘烈的戰(zhàn)斗中,很多戰(zhàn)友犧牲了,肖鏗鳴則幸運地活了下來。
從1989年開始,除了父親去世那年,肖鏗鳴每年都雷打不動,一年至少要來見一次昔日的老戰(zhàn)友,至今近30年,從來沒有間斷過。每年來陵園和犧牲的戰(zhàn)友們說說話、嘮嘮家常,已經(jīng)成為他生命中儀式般的存在:在這里,他仿佛又回到了十幾歲時的青蔥歲月,看著在炮火聲中倒在血泊中的戰(zhàn)友,驚懼無助,淚流滿面……
在肖鏗鳴看來,這不僅僅是當年對戰(zhàn)友的一個承諾,更是一種教育,“要讓下一代人知道,不管怎么樣死了,只要為國家做過貢獻的,永遠是不會被忘記的,總會有人去紀念他,國家也會紀念他”。
1、30多年,祭品變了,墓園變了,我老了,還是最想和你們聊聊天
肖鏗鳴是原廣西邊防某部高機連戰(zhàn)士,剛退伍時收入很低,好容易攢到了一些錢,就千辛萬苦輾轉(zhuǎn)數(shù)日,在清明節(jié)來看望犧牲的戰(zhàn)友們。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祭品基本上是花生、餅干、糖果,每個戰(zhàn)友墓前倒一杯酒,點一支煙。后來變成每個戰(zhàn)友一包煙、一瓶酒,還有桔子、糖果、餅干等食品。
到了2014年,全國人大立法將9月30日設(shè)立為“烈士紀念日”。從那以后,到法卡山烈士陵園掃墓的人漸漸多了起來。清明節(jié),更是祭拜的高峰期。肖鏗鳴就把時間改在清明前,或者是春節(jié)前,有時候是八一建軍節(jié)。
每年掃墓,肖鏗鳴都選擇錯開高峰期。他只想靜靜地多陪陪戰(zhàn)友,同他們說說心里話。
早上八點進園,祭完戰(zhàn)友,已是下午兩點。這時,肖鏗鳴又回到四班長余綿才的墓前,重新倒上一杯酒,點上一支煙。忙完這些,他為自己也點上了一支煙。
余綿才,四班長,作戰(zhàn)中榮立一等功。他本來在師教導(dǎo)隊參加集訓(xùn),集訓(xùn)結(jié)束后就要提干的,但他多次主動向組織提出申請,堅決要求回連隊上一線作戰(zhàn),后來犧牲在防守4號陣地的戰(zhàn)斗中。肖鏗鳴說,老班長善良,待人真誠,軍事素質(zhì)很過硬,作戰(zhàn)非常勇敢,自己受他影響很大。每次,肖鏗鳴都要在他的墓前多待一會兒,有時候說說話,有時候就是坐一坐。36年,仿佛一眨眼的功夫,就過去了,但老班長犧牲時的情景卻歷歷在目……
23歲的余綿才,是在戰(zhàn)斗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接受副連長劉俊柱的命令,率隊增援4號陣地的。戰(zhàn)斗中,七八個敵人向他迎面撲來。余綿才立即舉槍射擊,一梭子子彈撂倒了最前面的四五個敵人,而他也被敵人打中右胸,血一下涌出來了,他就用左手捂住傷口,右手持槍繼續(xù)掃射,直到犧牲。
戰(zhàn)斗間隙,肖鏗鳴隨所屬的高機連戰(zhàn)友送彈藥到陣地上,眼前的場景,他一輩子都忘不了:所有工事全被炸平,遍地是血和尸體,很濃很濃的血腥味,老遠就能聞到。肖鏗鳴一眼就看到了四班長余綿才——他靠在戰(zhàn)壕邊上,還保持著戰(zhàn)斗姿勢,右手食指扣在沖鋒槍的扳機上,左手則緊緊地捂著傷口……那一剎那,還是個新兵的肖鏗鳴忍不住淚流滿面,痛哭失聲。余綿才留給世界的最后姿勢,也永遠地刻進了他的腦海。
“真正的痛苦是哭不出聲的,只會流眼淚。余綿才在教導(dǎo)隊當班長,他不回來就沒事了,他可能仗都不用打也就提干了??墒?,……”
2、槍林彈雨中許下生死諾言:活下來的要給犧牲的戰(zhàn)友掃墓
頂著槍林彈雨,奔走于各個陣地之間,肖鏗鳴和戰(zhàn)友們并不輕松。他們既要防范不期而至的炮火襲擊,也要隨時防范敵軍特工偷襲。甚至,有不少必經(jīng)之地,還暴露在敵軍的槍口之下,“要在這幾十米路上爬過去,你一過,他每天都會打你。”真正是生死懸于一線。
一次,肖鏗鳴隨班長送彈藥上陣地,就被困在了一處無遮無掩的路段?!吧先サ臅r候被發(fā)現(xiàn)了,槍炮就打過來了。這一打,就過不去了,退也退不回來,只能一路慢慢爬。那邊的炮來了,你就不動,趴在水里面。”
一個小時后,在我方炮火壓制下,肖鏗鳴和戰(zhàn)友們才得以順利通過。“下來就容易了,下來一般都是溜下來,因為上面的泥巴滑,溜下來。”
每天負重六七十斤,穿行在槍林彈雨的泥濘叢林之中,對于年僅十六七歲的肖鏗鳴和幾個新兵來說,所承受的身體壓力和心理壓力都是巨大的。“最先的時候,有一個禮拜,臉都是白黃白黃的,像剛死的人一樣,但是一個禮拜之后就不會了,不怕了。”肖鏗鳴說。
五月的南方叢林,陰雨綿綿,無邊無際的霧氣和潮濕,讓人煩燥。每天面對鮮血和死亡,面臨著不知會從哪里突然射來的子彈和炮彈,年輕的新兵們切身感受到了戰(zhàn)爭的血腥和殘酷,隨時做好了犧牲的準備。肖鏗鳴回憶說:“我們是主攻團,大家都說,只要能活著回來,就要給犧牲了的戰(zhàn)友掃墓,都是這樣的(承諾)。”
3、給戰(zhàn)友掃墓堅持了快30年,因為承諾了就不能開玩笑
154名烈士中,有4名烈士是肖鏗鳴的潮陽籍戰(zhàn)友,“打完仗我就給他們掃墓了,我退伍要走的時候,也給他們掃墓了”。
1983年11月,肖鏗鳴退伍返鄉(xiāng),被安排到潮陽縣建委,派駐廣州辦事處工作。1988年,他被推薦到華南理工大學(xué),攻讀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專業(yè)。
工作剛剛步入正軌,肖鏗鳴就著手準備牽掛已久的給戰(zhàn)友掃墓的事情。1989年6月,他再次回到了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廣西邊防。那時的交通遠不如現(xiàn)在方便,僅一個單程最起碼也要4天時間:從廣東到廣西,坐火車得從湖南衡陽繞過去,先到桂林,再到南寧,然后在南寧住一個晚上,再從南寧坐火車到夏石,找熟人借一輛自行車,買了東西騎到烈士陵園,起碼又要一個多鐘頭。
因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來回一趟至少花費300元?,F(xiàn)在看來,300元的確是個小數(shù)目,而在當時,肖鏗鳴每月的工資卻不到50元。但他說:“我覺得,承諾了就得去,不能開玩笑。”
肖鏗鳴記得,第一次去掃墓時,他和犧牲的戰(zhàn)友們“商量”:“我現(xiàn)在在上班,工資也不高,這次來了,以后有錢就來,還要有時間,沒來可不要怪我……”
后來,咬咬牙也就堅持了下來。這一堅持,就是近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