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月下旬,軍事委員會發(fā)表我為第七十八軍軍長,但所指揮的部隊實僅為第三十六師。自率殘部三千余人到南京后,接收了補充兵約四千人,雖然有了七千多人的一個師,但大多數都是新入伍的,有的連槍都沒有摸過,射擊要領一點也不懂。部隊開到陣地后,一面做工事,一面教涉及并做了些石灰堆,要新兵進行實彈射擊。
自上海占據形勢逆轉后,退卻紊亂不堪。第七十四軍軍長俞濟時率所部第五十一師王耀武部、第五十八師馮圣法部,與戰(zhàn)區(qū)長官司令部完全脫離關系,自蘇州一直退到南京附近的句容、湯山一帶。俞濟時也是蔣介石的親戚,曾充當蔣之侍從人員及警衛(wèi)旅長多年。他到湯山后便來南京見蔣介石,蔣也沒有責備他,就叫他率部參加守衛(wèi)南京,京唐生智賦予這個軍以守備淳化鎮(zhèn)、牛首山一帶的任務。這大約是十一月二十七日前后的事情。約再過了兩三天,又有第六十六軍軍長葉肇率所部第一五九師譚邃部及第一零六師(葉肇自兼師長),第八十三軍軍人鄧龍光率所部第一五四師巫劍雄部和第一五六師李江部(這兩個軍都是廣東部隊)子鎮(zhèn)江退到句容、湯水鎮(zhèn)(唐山鎮(zhèn))一帶。京唐生智報告蔣介石核準,命葉、鄧兩軍均參加保衛(wèi)南京的任務。衛(wèi)戍長官部令這兩個軍在湯水鎮(zhèn)東西之線占領陣地,阻擊沿京杭公路向北進犯之敵。這樣就形成了以第二軍團、第六十六軍、第八十三軍、第七十四軍守衛(wèi)南京外圍陣地,以第三十六師、教導總隊、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守衛(wèi)南京負廓陣地的兩線配備態(tài)勢。由于部隊的殘缺,新增加的這三個軍合計實有兵力約為四萬人左右。加上原有的,保衛(wèi)南京的總兵力約為十一萬多人。
二 德國大使陶德曼到南京的內幕
截至十一月二十五日止,國民政府所屬各機關都已遷徙到武漢或重慶去了。在八一三上海戰(zhàn)爭未爆發(fā)以前,南京人口約為一百萬人,至此所剩僅三十余萬人。蔣介石于十一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親自帶著唐生智、羅卓英、周斕(長官部參謀長),王敬久、孫元良、宋希濂、桂永清、邵百昌(江寧要塞司令)等人到紫金山、雨花臺、獅子山炮臺等處視察了南京的復廓陣地。政府的重心移至武漢去了,蔣介石在南京已經無事可做,為什么還不走呢?這是一個謎。在視察城區(qū)陣地完畢的那天,我問侍從室主任錢大鈞:“委員長和你們什么時候離開南京?”錢悄悄地對我說:“還要幾天,德國大使陶德曼就要來京見委員長?!蔽矣X得突然,就續(xù)問:“陶德曼這個時候到南京來干什么?”錢說“還不大清楚,可能是德國想來斡旋和平?!边^了幾天,我向蔣介石的侍從秘書蕭自誠了解陶德曼來京的內幕。他告訴我:“陶德曼這次來京見委員長,是想由德國調停中日戰(zhàn)爭,他轉達了日本所提停戰(zhàn)條件六項:(一)承認偽滿、內蒙獨立;(二)擴大“何梅協(xié)定”,規(guī)定華為為不駐兵區(qū)域;(恩三)擴大“淞滬協(xié)定”非武裝區(qū);(四)中、日經濟合作;(五)中、日共同防共;(六)根絕反日運動。委員長曾征詢白崇禧、唐生智、顧祝同、徐永昌等人的意見,他們均表示可以接受。電商閻錫山,也表示贊同。委員長向陶德曼表示,可以將以上條件作談判基礎,但對日本不敢信任,日本說話可以不算數,德國是好朋友,要求德國須始終擔任調人到底?!蓖瑫r又對我說:“德國希望中國參加反共反蘇陣線,自不愿中日間的戰(zhàn)爭演變?yōu)殚L期性的。日本對中國的政策亦不希望長期戰(zhàn)爭,它是采取逐次吞并的策略;因而和平談判的可能性頗大。如果談判,總需要一些時間,日均在這期間大約不會進攻南京。這樣,我們可利用這個機會把部隊整頓充實一下?!边@雖是蕭自誠的話,實際上就是蔣介石的想法。
十二月四日晚八時,蔣介石到南京衛(wèi)戍司令長官部召集師長以上的高級干部講話,內容要點為:(一)抗戰(zhàn)五個月來,雖然軍事上是暫時的失敗了,喪失了許多地方,但也給了日軍以相當大的打擊,使日軍不能達到它速戰(zhàn)速決的目的。(二)由于我國的英勇抗戰(zhàn),獲得了國際上的同情和支援。(三)為什么要守南京呢?因為南京是我國的首都,又是總理陵墓所在,為國際觀瞻所系,同時對國內人心的影響也很大,所以必須固守。(四)守南京可以牽制敵人兵力,而使其他部隊得有喘息和整補的機會。(五)希望大家抱定決心,努力固守?,F(xiàn)云南部隊三個師裝備齊全,兵力充足,又有作戰(zhàn)經驗,不久就可到達武漢。我將親自篩另這個部隊從皖南方面來解南京之圍。(六)守衛(wèi)南京是一個偉大而光榮的任務,大家要在唐司令長官指揮之下,同心同德,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克盡軍人守土衛(wèi)國的神圣職責。蔣介石講話一個多鐘頭后,唐生智以悲壯的語調表示誓與南京共存亡。最后蔣囑大家要“效法唐長官的決心和精神。服從唐長官的指揮,努力完成任務?!睍螅Y介石便乘飛機離開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