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雪紛紛。
藏北軍民冒著極寒天氣,來到海拔近4600米的那曲地區(qū)烈士陵園,祭奠長眠于此的數(shù)百名英烈。人群中,有一對父子顯得很特別:兒子攙扶著頭發(fā)花白的父親,踏雪緩緩走向一塊墓碑。
老人名叫多吉,68歲,年邁體弱。他和五兒子益西青熱從200公里外的鄉(xiāng)下趕來,專程祭奠一位烈士。積雪淹沒了墓碑上的刻文,偌大的陵園一片蒼茫,根本看不出碑林上烈士的英名。多吉從后往前、由左至右數(shù)墓,徑直走向第十四排、第十三個墓碑。
多吉滿含熱淚告訴記者,這里安葬著拉薩籍烈士才郎拉加。他和兒子拭去碑上的積雪,果然墓主人的信息與他所說絲毫不差,上書:“才郎拉加烈士之墓,西藏拉薩城郊區(qū)?!?/p>
誰曾想到,多吉父子與這位烈士素未蒙面,僅是多吉的父親吉嘎與之相識。然而,他們遵守先輩遺訓(xùn),單憑一件信物和殘缺信息,幫助烈士尋親找后長達半個多世紀。
交換信物 相互襯托
那曲的冰天雪地,掩埋著一段悲壯歷史。
1959年,西藏反動上層組織武裝叛亂,硝煙彌漫到藏北高原。當(dāng)時,吉嘎和才郎拉加為躲避禍亂患難相識,二人對分裂行徑恨之入骨,立志追隨革命隊伍,到部隊當(dāng)翻譯,為增進藏漢、軍民友誼服務(wù)。分別時,他倆交換信物并相互托付:如果將來為國捐軀,一定要幫忙照顧親人,帶領(lǐng)后輩投身軍旅、愛黨報國。
為有犧牲多壯志。1959年12月,吉嘎還沒穿上軍裝,就在為黨送信途中被叛匪迫害。臨終前,他將才郎拉加贈送的一枚牛骨頭掉墜交到年僅12歲的兒子多吉手上,要他到部隊跟著“翻譯叔叔”干革命。
那是個血雨腥風(fēng)的年代,叛匪不會放過吉嘎的后人,多吉牢記囑托、收好信物,機智躲避叛匪耳目,到部隊尋找父親好友。他沿路乞討,忍凍受餓,歷時1年零7個月,終于打聽到父親口中的那位“翻譯叔叔”。
苦心尋找,無緣相見。1961年6月6日,擔(dān)任翻譯的才郎拉加在參與平叛時壯烈犧牲,與多吉陰陽兩隔。盡管這位“翻譯叔叔”已經(jīng)魂歸天國,自己與之非親非故,但多吉不敢忘記先輩們的相互托付,他決定幫才郎拉加尋找親人。
少年多吉,仿佛在一夜之間長大了。他考慮到自己身無分文,又不熟悉路況,根本無法遠行,便以“才郎拉加侄子”的身份請部隊幫忙尋找“叔叔”的至親。這是部隊的職責(zé)所系,多吉的訴求很快被受理。
然而,那時部隊的檔案保存不完整,地方的戶籍管理有缺陷,加之藏族群眾重名多、流動性大,要想找到烈士親人絕非易事。時至今日,那曲軍分區(qū)提供的革命烈士英名錄,關(guān)于才郎拉加的介紹也很有限:157團3營9連翻譯員,家屬姓名白瑪云清,籍貫拉薩城郊,參加革命時間僅顯示到1960年,連月份都無從查起。
部隊沒有找到才郎拉加的至親,多吉并未灰心。即使掌握信息不多,明知尋親困難重重,多吉還是信守承諾,一生追尋。